比利時素有“巧克力之國”的美譽。復活節將臨,比利時各品牌巧克力店競相裝點自己的櫥窗,讓人眼花繚亂。
比利時有許多巧克力作坊的歷史超過百年,有的已傳承了幾代人。比利時巧克力也與其殖民歷史息息相關。以紀念在剛果熱帶叢林中運輸可可豆的大象為標志的比利時“金海岸”巧克力(COTE D’OR)誕生于1885年,還有不少品牌的歷史可以上溯一個世紀。
記者向一些比利時巧克力商探詢成功的秘訣,他們很自豪地說,家族企業崇尚工匠精神,注重的是名譽,將信譽和質量視為生命,絕不為經濟利益放棄質量和名譽。即便是一些大品牌的比利時巧克力企業,也喜歡保留下一部分產品利用傳統手工方式制造。比利時巧克力商認為,只有按照傳統配方手工制作出來的巧克力才配得上“比利時巧克力”。他們不愿或很少在比利時境外建工廠,不求產量高,只求質量高;不求世界聞名,但求世代傳承。
據不完全統計,比利時有300多家巧克力生產商,生產3000多種口味的巧克力,堪稱“瘋狂的巧克力”。不論是祖傳的巧克力作坊,還是現代化的巧克力公司,每家都有主打產品和秘而不宣的“獨門絕技”。
創建于1911年的卡勒博(CALLEBAUT)公司因掌握了超細可可粉生產工藝,生產的巧克力口感細膩潤滑。此外,卡勒博還研發出護牙、粗纖維、低糖、低脂肪等巧克力產品。
1857年,瑞士移民約翰·諾豪斯(Jean Neuhaus)來到布魯塞爾。他發明的諾豪斯夾心巧克力早已是比利時著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該企業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盒子裝巧克力的廠家。
比利時還出了許多著名的巧克力大師,如皮埃爾·馬科利尼(Pierre Marcolini)在1995年榮獲世界烘焙師大賽冠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巧克力品牌也隨之風靡全球。
不會吧!
可以吃的“扳手”,你想吃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