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戰爭電影一般有兩種主題模式,一種是表達小英雄歷經磨難終成大器的成長主題,另一種是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探討戰爭給兒童帶來的身心傷害,表達生命的主題。
01
英雄主義,成長主題
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嘎子在戰爭中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八路軍戰士的故事。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影片塑造了一個在戰火中痛快抗敵的小八路軍形象,失去親人的嘎子在戰爭中找到了釋放仇恨、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與此同時,嘎子的生活還充滿了童真童趣,與老羅叔一起賣瓜、跟小伙伴摔跤等等,嘎子的經歷展示了兒童如何在戰爭環境中快速而健康地成長,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和教化作用。
在英雄主義的表達上,《小兵張嘎》開辟了一條與同時期的同類影片截然不同的路徑。《小兵張嘎》創作于我國的“十七年”時期。此間,我國的政治思想高度統一,人們回顧既往的反侵略戰爭懷有同仇敵愾抵御外辱的心理,戰爭題材的電影往往傾向于崇高歷史書寫和革命精神禮贊。這一階段的兒童戰爭電影如《紅孩子》、《雞毛信》等大多將兒童塑造成完美的少年英雄。而《小兵張嘎》卻另辟蹊徑,塑造出了一個有缺點、不完美的小英雄。例如,摔跤輸給胖墩兒的嘎子在情急之下做出了咬人的舉動。這一行為顯然不符合一般英雄主義作品塑造高大全英雄人物的套路,但這一小缺點卻將孩童的天真莽撞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使嘎子的小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英雄主義的表達更加真實自然。
在表現成長主題時,影片選取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物件——手槍。電影通過表現嘎子前后對待槍的不同態度來暗示其成長使命的完成。嘎子第一次得到的槍被區隊長收回了,他心中滿是不平。此時的嘎子尚未理解遵守部隊紀律的重要性。后來嘎子再次得槍并將其藏了起來。不久嘎子被捕,直到獲勝后才得以與戰友們團聚。此時的嘎子主動向區隊長坦白自己犯了藏槍的錯誤。這一舉動看似微小,實則意義非凡。嘎子主動交槍的行為說明其實現了精神覺悟上的質變,他已經認識到革命戰士要服從組織的安排。至此,嘎子的成長真正完成。
02
人道主義,生命主題
與《小兵張嘎》不同,電影《伊萬的童年》從人道主義出發,講述的是生命的主題。影片塑造了一個在硝煙中身心俱損的小偵察員形象。戰爭不僅傷害了伊萬的身體,還摧殘了他的心靈。他講話口吻剛硬,行事比成人還要鎮定,完全是一副被戰爭摧毀了童真的模樣。這樣一個被戰爭異化了的孩子即使迎來了和平年代也無法在其中生存下去,這是戰爭帶給兒童最致命的傷害。影片的深刻之處在于它不僅表現戰時的苦難生活,還將思考延伸到了戰后,其反思之深刻可見一斑。
影片從人道主義出發,著力表現伊萬所接受的危險偵察任務與其兒童身份的不相匹配。盡管背景環境是戰爭,但在導演的預設語境中,伊萬卻不是一個戰士,而是一個理應得到承認庇護的兒童。一個兒童承擔起本不該由他承擔的責任,無所謂正義或非正義,面對幼小生命被戰爭無情傷害的事實,觀眾感受到的不是保家衛國的光榮,而是心痛和惋惜。在這里,個體承擔時代責任的英雄主義神圣話語被消解殆盡,剩下的只是人道主義層面的對于戰爭傷害無辜兒童的深深譴責。影片結尾,蘇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當蘇軍攻克柏林時,哈爾采夫上尉發現了伊萬的檔案,原來他早已被敵軍處以絞刑。影片在勝利之時將伊萬的死訊公之于眾,表達出對于戰爭的強烈質疑和批判。
可以推想,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伊萬絕不是個案,而是有一批被戰爭摧毀了童年的孩子在殘酷的現實中苦苦掙扎,他們或死于戰爭,或幸存下來卻帶著永久的精神創傷。一個民族為戰爭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雖然最終取勝,但這樣沉痛的勝利又有什么值得歡慶的?面對戰爭,人類應有的態度是反省和拒絕。
電影《小兵張嘎》與《伊萬的童年》分別作為中、蘇兒童戰爭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各自具有獨特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我們重新審視這樣兩部電影時,不能簡單地以今天人們對于戰爭的認識來對其做出評判,而是要與特定的時代背景、民族文化相結合。我國近代以來的戰爭倫理觀念,“十七年”時期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話語背景,共同塑造出了這樣一個小英雄在戰爭中快速成長的傳奇故事,而蘇聯歷史上的人道主義傳統、影片誕生之時的“解凍”思潮則共同締造出了一個戰爭傷害兒童心靈、奪走兒童生命的悲劇故事。這兩種思路無所謂孰優孰劣,它們屬于兒童戰爭電影中的兩種不同類型,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思想啟迪。
排版|鴿子
審核|希驥藝術宣傳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