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澗樂秋,這片自然環(huán)境并不理想的高寒山區(qū),棲居著漢、彝、白等10個民族,貧困和教育曾是橫在人們心頭最大的難題。
南澗縣樂秋鄉(xiāng)樂秋小學教師 祝建祥
如果沒有她,這個學校就不存在了,學校搬了以后,全部要到10多公里以外去讀書,山高路難,要有多少人輟學就不知道了。
祝老師口中的她,就是汪德芬,當時的樂秋鄉(xiāng)鄉(xiāng)長。為什么要絞盡腦汁的保住只有260名學生的樂秋小學呢?汪德芬有自己的心思。
汪德芬
一定要讀書,以后才有出路。我小的時候就是沒有好好地讀過書,我們這代人沒有讀好書,如果下一代再讀不好書要怎么發(fā)展?要怎么走出去呢?要怎么做國家的棟梁呢?
“家貧子讀書”是自古的傳統(tǒng),汪德芬深知,擺脫貧困的第一步,就是有文化。讓樂秋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是不讓貧困向下一代傳遞的根本。
未來,在向孩子們招手。但究竟是誰的幫助打開了緊閉的大門,讓汪德芬的腳步走出了云南呢?
他就是江蘇攝影師張渝光。1998年第一次踏入樂秋小學,張渝光不僅當場決定資助11位學生,還帶著汪德芬把《遠山的呼喚》傳到了全國各地。于是,渴望被愛和樂于分享的人都找到了方向,自此,超過1億多元的愛心捐款落戶南澗,7所希望小學拔地而起。
因為經(jīng)過清苦,所以汪德芬深知土地的深淺、了解貧困的根源。“政府主導,企業(yè)幫扶”,20多年,汪德芬一頭牽著企業(yè),一頭拉著南澗,架起了一座座橋梁,打通了一條條路。
南澗縣羅伯克茶場場長 李正林
汪大媽是我們南澗人民的大媽,在扶貧當中少不了她的支持和扶持。
?南澗縣有5鎮(zhèn)3鄉(xiāng),1133個自然村,每個村的情況都不一樣。孩子上學、老人看病、住房改善、農業(yè)生產,國家173項扶貧政策,哪個村具體需要哪些幫助,汪德芬最清楚。
大理廣播電視臺 蔡亮 楊福壽 報道
王璐璐 整理編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