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靜,以入心之境。靜,則入心境?!蹶柮?/strong>
不知何時各種世間的情緒開始讓我們疲憊,
就連柴米油鹽、一粥一飯都也能讓我們壓抑得皺起眉頭,
但是盡管我們生于塵囂之上,
卻又沒有一刻停止想擺脫俗世的念頭。
那何不學習王陽明,
以其獨坐靜思之法為自己的浮躁心靈養一方凈土?
壹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大意:謙虛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頭。
感悟:謙為什么是眾善之基?因為一個能謙虛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寬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養的,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
傲慢卻使人心狹窄陰鷙、封閉自恃,言行之間充滿私心私欲,從而擠壓和傷害到人,不惡又會怎樣?一謙一傲,值得深思。
貳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大意: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
感悟:朋友間的交往,要相互謙讓,這樣做能使雙方都從中得益,如果總是爭強好勝,就會互相傷害。即使朋友間的互相幫襯時,幫襯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態度,以平和的心態去幫助朋友,才能讓彼此心無隔閡。須知,你幫襯朋友,乃是出于情義,把自己放在較低的位置,才能讓朋友更好地接受這份情義。
叁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大意:人應該通過各種事情磨煉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是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的沉淀”的境界。
感悟:人應該通過歷經各種事情磨煉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動靜之時,均能保持本心”的境界。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
肆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藥,貴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感悟:“悔不當初啊”,基本上每個人都曾經發過這樣的感慨。在陽明先生看來,人應當有悔悟之心,這是人謀求自身提高道德完善的一劑良藥。但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訓并加以改正,以免下次重蹈覆轍。而不能過分注重悔恨本身,否則良藥就變成了毒藥,就會催發出新的毛病來。
伍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不好的情況,并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于被毀譽得失的心所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這種忙并沒有讓事情游刃有余,而是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疲累不堪,為什么會這樣?
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是因為得失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卻怕得到壞的結果,于是就失去一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對待的心。起伏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陸
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個人在憤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甚至會怒得過分,就會失去廓然大公得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易怒、愛怒、暴怒,其實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時刻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是矯正涵養之路。
2019成長.早起聽讀社群(免費)
加微信時請備注:早起
聲明:本文章、配圖均來源網絡,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恩合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