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法委副書記李世成答記者問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 戴璐嶺 陳淋 攝影報道)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于2019年9月10日(星期二)上午在成都舉行。四川省委全面依法治省辦、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省委統戰部、省委政法委有關負責同志圍繞“統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夯實治蜀興川法治根基”進行主題發布和答記者問。
現場記者提問到,推進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對于實現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嚴防冤假錯案。請問四川是如何推動改革的呢?
對此,省委政法委副書記李世成進行了解答。“一個刑事案件,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或者此罪與彼罪,罪輕罪重,應該由哪個環節來決定?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其核心要義就是通過控辯雙方在庭上的舉證質證辯論,使法庭能夠在庭審中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實現公正裁判。”
李世成闡釋到,改革前,我省在刑事訴訟實踐中沒有以審判為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庭審功能“虛化”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圍繞貫徹中央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把刑事庭審實質化作為著力點,2015年在成都市先行先試,率先在全國探索推進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2016年,省委政法委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在全省全面推廣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法院、檢察、公安機關和律師界共同努力,著力解決庭審“虛化”問題,打造控、辯、審“三角”平等對抗架構。
據介紹,目前,四川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已形成明確庭前會議效力、高效排除非法證據、關鍵證人出庭“應出盡出”、有效調查出庭證人、提高當庭認證和宣判比例、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優化裁判文書等核心做法,基本實現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有效確保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有機統一,防范了冤假錯案,相關做法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相關制度提供了有益經驗。
僅2018年,全省中基層法院以庭審實質化方式審結刑事案件5780件,證人出庭案件數占比達35%以上,當庭宣判案件4384件,占比達75.8%。同時,為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案件辦理,四川還大力推進現代科技手段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建成跨部門大數據智能輔助辦案系統,規范8類主要刑事案件證據標準,實現政法部門辦案平臺全聯通,電子卷宗網上流轉,辦案信息數據交換共享和部門間業務聯動協作,刑事案件辦案質效大幅提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