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華每日電訊》曾報道常德市臨澧縣80后副縣長辭官務農的消息。當時,33歲的劉濤辭去副縣長職務,決定回家種植紅心獼猴桃。“我搞農業,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廣泛調研的,也能承擔這個成本。即便創業失敗了,我也不用擔心生計,最差還可以找個工作,繼續把這個做下去。”
過去這4年,劉濤的創業項目近況如何?他經歷了哪些變故?心態又有了哪些改變?今天,我們推薦《瀟湘晨報》最近的一篇報道,并附上2015年對他的專訪。
副縣長辭職之后,人們笑他“縣官”變“雞倌”
來源:瀟湘晨報(ID:xxcbwx)
作者:記者伍洪濤、宋凱欣,實習生王佳箐
劉濤又辭職了,這次是從一個月薪4萬多元的長沙民企高管崗位上。
2014年底,當時33歲的劉濤辭去常德市臨澧縣副縣長職務,回老家張家界慈利縣南岳村開始種植紅心獼猴桃。
無論在誰看來,一個農村娃,考上北大,31歲做到副縣長,前途都不可限量。親朋好友以他為榮,把他作為教育下一代的榜樣。但劉濤卻在關鍵時刻閃退,選擇自主創業。為此,他遭受了不少非議。
7月24日,張家界市慈利縣南岳村,劉濤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的土地上種滿了鮮花。圖/實習生張云峰記者金林
“兒啊,你這么高的工資,辭職干什么?”
和以前一樣,他這次辭完職后才告訴家里。母親彭從濃接到電話時,劉濤已從長沙開車到了鎮上。回家見到母親的一刻,劉濤忍不住大哭。
彭從濃嚇了一跳,上前抱住兒子,邊哭邊問:“兒啊,你怎么了?”母親一度揣測劉濤是不是犯了錯誤。
“不是的,我一看到您就想哭,媽只有一個。”劉濤接著說,“我辭職了”。
此前的幾年,彭從濃一直在長沙帶孫子,因為操勞過度,患了黑色素瘤,兩年住了13次院。最后一次手術,她截掉一段拇指才控制住了病情。這讓劉濤心痛萬分。辭職后,他第一時間趕回村里。
“兒啊,你這么高的工資,辭職干什么?”面對兒子歸來,彭從濃雖然很高興,但還是為他丟掉高收入的工作而惋惜。
“錢有什么用啊,媽媽是最珍貴的,我就回來陪您兩年,等您病好了,我照樣可以闖事業。”劉濤說。
除了父母,對劉濤歸來感到高興的還有南岳村村主任劉際義。早在2017年底,新上任不久的劉際義就找到彭從濃,希望讓劉濤回村里任第一書記。劉際義看重劉濤的政商閱歷,想借助他的資源優勢,幫助村里脫貧。
2018年3月份,春節剛過,劉際義就跑到長沙,邀請劉濤回村任職。劉濤回復,他有回鄉做貢獻的想法,但手上還有事沒忙完,要考慮一下。
2018年底,劉濤突然致電他,表示愿意回來。
村里少有的北大學生,從小到大始終第一名
南岳村距離長沙280多公里,交通不便,一條馬路曲曲折折通向外界。
在劉濤之前,村里甚少出大學生,更別提北大清華這類名校。在父母眼里,劉濤自小就是一個很有主見、自制力特別強的人,“讀書的時候從來沒讓人操心過”。
彭從濃回憶,劉家親戚關系緊密,往往都是一大家子人一起在縣城里過大年三十。但每次團聚,劉濤不會等這天過完,他總是一個人步行40里山路,返回村里。
“那時候沒有手機,第一次他‘失蹤’時我們還很害怕,找回去才發現他在家里。”彭從濃一問才知道,劉濤覺得縣城太吵,影響自己復習。
彭從濃說,劉濤從小到大在學校始終是第一名。1999年,劉濤考入北大圖書館學專業。
知道劉濤考上北大的時候,彭從濃正在外面吃酒席,聽到消息后手舞足蹈。劉濤父親則買來一堆鞭炮,沿著祖墳放了一圈。
最年輕的副縣長辭職了
2003年大學畢業后,劉濤考取了選調生,先后在張家界永定區雙溪橋鄉、共青團張家界市委、共青團湖南省委、湖南省委統戰部等單位工作。
2012年底,31歲的劉濤赴常德臨澧縣上任,成為當時當地最年輕的副縣長,分管工業、安全生產等工作。
劉濤作為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這種上升速度讓很多人吃驚。
但劉濤分析,自己仕途順利,一方面得益于北大的光環,無論做什么,都會受到關注;更重要的是他踏實肯干、任勞任怨的性格。“我不爭不搶,讓做什么就做什么,還都能做好。”
也是在這個時候,劉濤有了新的想法。
劉濤說,在副縣長位置上,他常下基層,跟農民接觸多了,就覺得農民太需要人帶領他們創業。“現在村里沒有年輕人,很多地都荒著,我覺得再不回去做點事,可能就晚了。”
他把想法和妻子交流之后,就辭職了。
指望著劉濤光宗耀祖的爺爺,聽到消息后失聲痛哭。父親劉際明則指著劉濤的鼻子斥責:“從農村考上北大,現在當了官,多不容易,你這是什么意思?”
村里很多人也覺得劉濤的選擇不可思議,各種猜測開始流傳:劉濤是不是犯事了?是不是書生氣太重?
曾有人問劉濤,他這樣的人才辭職搞農業是不是“浪費資源”。劉濤回答,現在不缺公務員,但農村非常缺人。“一個縣的副縣長有七八個,但對一個村的農民來說,帶領他們致富的可能只有一個。”
創業慘敗,交了30多萬元“學費”
然而,辭職后第一次創業,劉濤就遭遇了慘敗。
經過考察,劉濤選擇回鄉種植紅心獼猴桃。他和妻子把家底拿出來,投入30多萬元,成立了南岳村第一個紅心獼猴桃種植基地。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指導,基地里的果苗大量枯萎死亡,補種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看著漫山枯死的果苗,劉濤欲哭無淚。
第一次創業,就交了30多萬元的“學費”。總結后,劉濤認為,會讀書、會“當官”,不一定能當好農民。在發展農業產業方面,自己經驗不足,也缺少市場意識,如果不補齊自身短板,再貿然上馬其他項目,還會重蹈覆轍。
為了養家糊口,首次創業失敗的劉濤,只能暫時先找工作賺錢。
在朋友的推薦下,劉濤加入湖南一家大型生豬養殖企業擔任董事長助理。一年后,他帶領公司團隊前往湘西開拓業務,創造了“企業+銀行+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劉濤自嘲,“養豬”兩年,自己算是對農村實際情況有了較深入認識。
隨后,劉濤又應校友企業家邀請,加入長沙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擔任高管。
去年,想自主創業的劉濤,再次萌發回鄉念頭。這一次,劉濤與有養殖經驗的朋友合伙,投資200萬元,在南岳村流轉100多畝山地,成立養雞場,專心養雞。
第一次創業的慘敗教訓,和隨后養豬學來的管理經驗,讓劉濤這一次的創業終于開花結果。第一批雞上市時,劉濤拉到集市上去賣,人們紛紛過來圍觀、購買,并笑稱他“縣官”變“雞倌”。
回首這些年的創業,劉濤感慨,以前自己是政府思維,有宏觀上的概念,但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現在則是市場思維,懂得因地制宜,隨時變通。
去年底,在劉際義的再三邀請下,從創業中緩過一口氣的劉濤,答應擔任南岳村第一書記。
回村當不拿工資的“推銷員”
正式上任前,劉濤在朋友圈里寫了一封對全體村民的公開信,解釋自己回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原因:一個人在外混得再好,家鄉依然貧窮,都談不上真正的成功。
上任第一書記后,劉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里壞了3年的廣播修好了,方便以后的宣傳。
他把主要精力放到幫村里的農產品尋找銷路上。劉濤覺得村里的蔬菜肉類產品絕不比市場上那些品牌產品差,他說:“只是我們的比較零散,沒有形成品牌,賣不出好價錢。”
為了推銷農產品,劉濤跑到慈利縣城,找認識的酒店老板,將從農戶家中收購來的葛根、蜂蜜、臘肉、土雞等土特產,挨個拿上門推銷。因為品質優良,產品很快打開銷路,甚至銷到了長沙。
為了提高產品知名度,劉濤還打出慈利縣政府大力推行的“硒有慈利”品牌。
在劉濤的努力下,如今,長沙一家大型酒店80%左右的做菜原材料來自南岳村。
劉濤未來的初步打算是,由一家農業公司負責收購村里的山貨,對接城市購買力,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劉濤還有著一長串的長遠規劃。南岳村靠近張家界核心景區,他打算用5年乃至10年時間,大力發展家鄉的生態旅游產業。
有人曾問劉濤,為一個沒工資、不賺錢、得罪人的職位付出,為了什么?劉濤回答,自己之前沒有能力,但現在時機、信心、能力具備,在自己不餓死的情況下,想擔起責任而已。(原題為《副縣長辭職之后,人們笑他“縣官”變“雞倌”》)
此前報道
劉濤:辭官務農不是個艱難決定
來源:2015年6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丁永勛
談辭官:就是一種職業選擇
記者:正式辭去副縣長職務是什么時候?
劉濤:正式提出辭職是2014年10月份,辦了一個多月,中間縣長找我談話,表示了挽留。2014年12月底,縣人大開會,正式同意了我的辭職申請。
記者:是徹底辭職,還是暫時離職創業?
劉濤:徹底辭職,公務員身份沒有了,拿到公司的營業執照,我開玩笑說“終于當一把手了”。醫保、社保什么都還沒顧得上管。停薪留職不太可能,也不符合現在的公務員法,這不是吃空餉嗎?
記者:還是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辭職原因吧。這么年輕當上副縣長,很多人可能四五十歲也坐不到這個位置。我看到網上有人猜測,辭職或者是干得不好,提拔無望;或者是工作壓力太大,無法勝任,你認可這種說法嗎?
劉濤:其實我當公務員,干得還算不錯的。最近有空的時候,我整理以前的材料,翻出很多之前得的榮譽證書,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還拿過公務員二等功獎章,這個是很難拿的。
不能說是因為當不了縣長才辭職的,那個記者可能誤會了我的意思。如果按部就班做下去,也不是沒有提升的空間。辭職前我還被借調到省國稅局工作,應該說領導對我的工作是認可的,也有進步的機會。
記者:那辭職跟中央改作風或者八項規定下“當官不易”有關系嗎?
劉濤:我個人覺得關系不大。像我們從機關下來的年輕干部,本來對官場各種應酬飯局是抵觸的,管得嚴了反而是一種解脫。我在縣里分管工業、勞動保障和安全生產這些,經常要下鄉,有時候覺得讓司機開車接送有點浪費人力,經常自己開車去。周末或節假日回長沙,也都是開私家車,或者坐火車,沒覺得有太大變化。
記者:那有沒有什么一個契機,或者什么事情觸動你做出辭職創業的決定?
劉濤:我有這個想法,至少有大半年了,到縣里工作以后,下去多了,跟老百姓接觸多了,覺得農民太需要人帶領他們創業了。我本來就是農村出來的,對家鄉和土地有感情。你去看看就知道,我的家鄉環境很美的,但因為沒有年輕人,很多土地都在那兒荒著,最多種點玉米,因為省事嘛。我覺得再不回去做這個事,可能就晚了。
記者:這么說你覺得這個決定很自然,也不算多艱難多重大?
劉濤:我覺得還好吧,就是一種職業選擇。我跟其他記者說過,我覺得農民是最自由的職業了,而且我有興趣也有能力去做。
我辭職半年多了,一開始也沒有太多人關注。因為湖南日報有個副總編是臨澧人,回老家聽說了這個事,一定要采訪我。我一開始還不太愿意,但他們說這個是好事,正能量,一定要宣傳一下。
其實現在辭職的干部也有不少,只不過有的去企業了,有的出國了,有的創業了,辭職搞農業的不多,所以才引起關注吧。現在國家也是這種導向,公務員要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記者:不過你的家人不一定這么想吧,他們支持你嗎?
劉濤:我夫人倒是挺支持的,因為可以有更多時間陪她嘛。最支持的是我的兒子,今年過年他把壓歲錢都攢著,說要留給爸爸創業(笑)。
父母還有80多歲的爺爺一開始確實不理解,還流了眼淚。不過現在他們都想通了,為了支持我創業,原本都搬到長沙的父親又回了老家,帶著大家在地里干活。母親要帶孫子,又不放心家里,現在長沙和慈利兩頭跑。
談創業:過去的經歷都是財富
記者:我記得你當時一畢業就回湖南當了公務員,當時是什么一個契機?
劉濤:其實很簡單。當時湖南省到北大選調畢業生去基層,我就報名參加了考試,然后就考上了。當時跟我一起考上的還有一個咱們同學,也是湖南老鄉,我們的職業軌跡都差不多,先在鄉里工作,然后到省里機關,又到縣里任職。那位同學現在郴州一個區當副區長,我們經常交流,他對我辭職創業也挺贊成的。
記者:你大學學的是圖書館學專業,當時是不是有另外的選擇?
劉濤:有啊,專業對口的,可以去湖南省圖書館。但那時候剛畢業,人生經驗很有限,就是覺得當公務員有前途,也比較穩定。
記者:實際上呢?
劉濤:經歷過才知道,基層公務員很辛苦也很不容易。我一開始在鄉里工作,也跟農民差不多,一個月拿600塊錢,下鄉都是騎自行車去。后來到機關,工作相對簡單一些,主要做文字工作,寫材料,有時候也挺枯燥的。當副縣長時,工作任務更重了,收入嘛,加到一起也就3000多塊。所以并不覺得有多大落差。
記者:你大學學的專業其實跟后來的工作關系不大,你怎么看在北大這四年對你的影響。
劉濤:其實當時上大學包括后來選職業,都是很偶然的,但北大四年的教育,對于我這個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還是非常關鍵的。學的專業知識可能用不上了,但過去的經歷都是財富。我現在每天都看北大校友微信群,也經常跟一些校友交流,看他們誰做了什么東西,哪個同學又創業了,都很受啟發。
記者:北大也有你這樣的例子。我記得當年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習的楷模就是北大畢業去當村支書的吳奇修,也是你們湖南人,你參加選調到基層當公務員,有沒有受到他的影響?
劉濤:我當時就知道他。說起來我跟他還有些淵源,我從張家界市團委調到省團委,他還是伯樂呢,當時他是團省委書記。不過我現在辭職搞農業,除了跟我是農村出來的,了解農民、對農村有感情之外,也是受這些北大校友的啟發。
互聯網+農業,我覺得還是大有前途的,我也有這方面創業的優勢。我現在一邊干,一邊學,學習法律方面的東西,一些做得好的電商,也去學習一下,開闊一下思路。農村太需要有知識懂市場的年輕人了,就缺人帶著干。
記者:這么多年基層干部的經歷,對你今天創業有什么幫助?
劉濤:當然有很大幫助。跟那些一畢業就創業的大學生比,我還是有很多優勢。從大學一出來,懂得干什么呀。你的思維、資源都不夠。現在號召大學生創業,其實也很難的,成功率不會很高。公務員創業跟大學生創業不一樣,經過管理部門的鍛煉,見識和思維方式都不一樣。
我現在主要不是干活,只是回去偶爾跟他們干一下,我主要研究市場和運作模式,再就是尋求支持。需要資金去找銀行貸款,找農科院專家提供技術指導,還有怎么建網上平臺。現在也有很多銀行表示愿意給我貸款,還有水果商主動找上門要求包銷我的水果。不過現在離收獲還早,搞農業需要一個很長周期。
談選擇:副縣長有七八個,劉濤只有一個
記者:在你們這,考上北大很不容易,這么年輕就當了副縣長,辭職搞農業是不是有點可惜,甚至像有人說的有點“浪費資源”?
劉濤:我不覺得是浪費資源,當公務員和做企業,都是一種職業選擇,而且我覺得農村更需要回鄉創業的人。我搞農業,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廣泛調研的,也能承擔這個成本。即便創業失敗了,我也不用擔心生計,最差還可以找個工作,繼續把這個做下去。
選擇搞農業,跟個人經歷和性格也有關系,我喜歡農村,還是習慣待在農村。改變它也好,拯救它也好,我愿意去做這件事。現在國家政策導向是對的,但就是缺人去干,我現在雇的工人,都是50歲以上的,沒人帶頭不行啊。
記者:但靠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多少呢?
劉濤:我能投入的財力確實有限,初期只搞了100畝,目前投入30多萬元,而且搞農業風險很大,也需要較長的周期。我是想通過這一百畝的示范,形成帶動效應。農民是很現實的,如果看到有收益,他就可能加入。到時候我提供技術、種苗、肥料,統一品牌和標準,你按我的要求生產,然后統一銷售找市場,比種玉米賺多了。一畝地賺一萬塊錢,就是很可觀的收入。
現在我們那個地方的風氣也在改變,有了干活的熱情和積極性。以前叫不到人,一天給100元也不干,打個麻將也能贏幾十塊呢。但他們看到土地能帶來收入,就愿意做這個事情。
記者:當副縣長也能通過積極履職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啊,而且能幫助更多人,為什么非要辭職自己創業?
劉濤:一個成熟體系內的公務員,很多時候就是個執行者,有一套工作程序,有各自的職權范圍,其實能做的事也很有限。我們縣里干部,都有扶貧、駐村的任務,也可以幫助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但很多時候改變農村面貌,不能只靠行政力量,還要靠產業、靠市場的力量。比如我們可以幫他們爭取資金修條路,但也就是出行更方便一些,沒有產業和產品,農民還是無法增加收入,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
發展產業還是需要有人帶頭,但現在農村最缺的就是人才。城市把精英都收割走了,青壯年勞力也被城市收割走了。國家投入在農村建設上再多,也得有人去落實。我老家山上這幾年都修了水渠,但沒有人用。
記者:可是公務員也得有人干啊?
劉濤:現在不缺公務員,但農村卻非常缺人。一個縣副縣長有七八個呢,但對我老家的農民來說,能帶領他們搞農業致富的,可能只是一個人。
記者:湖南省此前發布了鼓勵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創業的文件,這是不是更促使你下了決心?
劉濤:我看到了那個文件,但那只是一個號召和倡議性的東西,沒有特別明確的支持措施。不過這個導向是對的,公務員就應該能進能出,可上可下。如果官員和企業界人才能夠有更多機會雙向流動,那就更好了。
聲明:“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6307634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也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監制:易艷剛 | 責編:劉小草| 校對:趙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