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家內特?西爾弗(Nate Silver)表示,人類的大腦可以存儲相當于3兆兆字節(terabytes)的信息。“然而,這僅僅是IBM公司宣稱的目前世界上每天產生的信息的百萬分之一。因此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篩選我們要記憶的信息。”
同記憶打交道是有風險的,但是訪談者責無旁貸。每位訪談者都有關于那些訪談得太晚的人的故事,他們的記憶已經模糊、暗淡,甚至完全消逝了。偶爾也有些經歷能抵消一下這種遺憾,有些受訪者記憶奇佳,能清楚地記起故人往事的點點滴滴,而且與其他證據對證無誤。埃利斯島博物館一位收集移民口述史的訪談者發現:“年老的受訪者可能記不住女兒的電話號碼,但自己當年下船時的情形卻歷歷在目,記得清清楚楚。”
1961年,美國傳奇棒球手泰?柯布(Ty Cobb)的去世驅使勞倫斯?里特(Lawrence Ritter)開始盡可能地訪談依然健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棒球運動員。他行程幾千里追尋這群老人,而他們也與他分享了自己非凡的記憶寶庫并能夠生動地講述。他說:“同我談話的很多老人,搞清楚他們所有重孫名字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回憶起1906年芝加哥小熊隊(Chicago Cubs)的擊球順序的速度。”但是,他們不是翻來覆去講同一個故事的老人。“是的,這些年來我從沒有說得這么多,這么好,”曾經在20世紀之交為底特律老虎隊(Detroit Tiger)打過球的“瓦霍山姆”(Wahoo Sam)克勞福德說,“我很少見人,即使見也很少談論有關棒球的事。”作為一個持懷疑論的研究者,里特到舊報紙中去核實他聽到的故事,老球員的描述幾乎無一例外地得到了證實,只是偶爾有美化之詞,為了“使某個觀點更有戲劇性,強調對比或揭示真相”。
心理學家對記憶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短期記憶,而不是回憶生平的長期記憶。短期記憶研究評估個人感知事物的準確性,而不能解釋一些受訪者對數十年之前的往事的記憶難以置信的準確這類神奇的事;也無法解釋何以年老的受訪者忘記了親自安排的訪談,談起往事時卻有憑有據。有關長期記憶的研究不多,但相關的現象卻常被提及。例如南北戰爭時的邦聯領導人杰斐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在臨終前開始回想起青年時代作為西點軍校學員的點點滴滴。他感嘆道:“我記起的事似乎一天比一天多。”
老年學專家羅伯特?巴特勒(Robert Butler)假設,當人們漸漸老去,意識到自己行將就木時會經歷生命回顧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對有些人來說是抑郁絕望的,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意味著真誠、寧靜和智慧。往事在回顧中被檢閱,使老人得以檢視和反思那些未解的心結。不論是否有人問及,老年人都會追憶過往,有時沉默不語,有時和家人、鄰居或來訪的客人分享。在這個過程中,老年人會吐露自己生活上的細節,以及以往連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的特性。巴特勒總結說:記憶“讓我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及延續,它令我們歡愉、羞辱或者悲傷。記憶能夠訴說我們的來歷,它能夠解釋也能夠欺騙”。
口述歷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訪談者探究、記錄和保存這樣的記憶。因為知道人年老的時候往往記不住人名和日期,口述歷史學家要在事前做好研究準備工作以協助受訪者;通過提問,給出背景和建立談話的框架,以互動的方式處理受訪者證言中看似錯誤或矛盾的地方。
本文選自《大家來做口述歷史(第3版)》
作者:【美】唐納德 ? 里奇Donald A.Ritchie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定價:98.00元
口述歷史的百科全書式手冊,學界推薦的經典讀本。
這是一本集口述歷史理論、方法與實踐于一體的百科全書式手冊,全書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準確回答了讀者的疑問,并指導從業者避開陷阱和錯誤。口述歷史項目如何籌劃?如何行動?如何開辟經費資源?訪談時如何察言觀色?如何保護受訪者的版權?訪談者如何通過訪談技巧搜集有用的資料?如何保存訪談的記錄?如何利用口述歷史?等等,都能在書中找到細致入微和富有指導性和實踐性的答案。
全新修訂的第3版,引導讀者把握數字技術時代給口述歷史帶來的機遇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唐納德?里奇(Donald A.Ritchie),畢業于紐約城市學院,在馬里蘭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參議院歷史辦公室歷史學家,2015年退休。在職期間訪談過眾多美國前參議員和參議院退休人員。他曾擔任美國口述歷史協會主席,也是美國歷史協會和國際口述歷史協會理事會成員。因對口述歷史的特殊貢獻而獲得代表美國口述歷史界崇高榮譽的“理?說隆だ?奧波爾德獎”和“福里斯特?波格獎”。主編過“特威恩口述歷史系列”叢書、《牛津口述歷史手冊》,出版了多部美國歷史教科書及學術著作。
當當、京東、文軒、博庫,全國新華書店、民營書店有售。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