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6時前后,臺風海貝思登陸日本伊豆半島,兩個小時后穿過東京市區,13日零時前后從本州島東部出海離開日本。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截至10月15日晚,海貝思已造成至少74人死亡,12人失蹤,本州島東部洪水肆虐,災情極為嚴重。日本氣象廳甚至考慮,在1977年“沖永良部臺風”后,再次啟用“臺風冊封”操作,為海貝思冠名,令其與“伊勢灣臺風”、“狩野川臺風”等日本歷史留名的巨災臺風并列,可見其災害的慘烈。
新干線列車遭海貝思洪水浸泡,來自日本媒體
其實,海貝思登陸日本時強度已大幅減弱,僅為強臺風下限或臺風上限強度(13-14級);海貝思中心在日本境內一共才6個小時,全部影響時間在一天半以內,可謂來去匆匆;海貝思登陸前,日本氣象廳、日本各大媒體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各種恐慌性小道消息瘋傳,日本各界進行了總動員式的、甚至看起來有些過度的防御準備,但災害仍然如此之大。以日本近乎全球第一的防臺水平,這是為什么?
日本海貝思洪災航拍,來自日本媒體
答案很簡單,因為海貝思的致災武器并不是狂風、風暴潮,而是暴雨。在“辟謠微博”中,我們曾經提到過,日本應對地震有豐富經驗,日本的海堤足以應對地震海嘯,任何臺風風暴潮都不在話下;一般情況下,日本的建筑抗風能力也不是問題,除非像大阪機場那樣的“海上建筑”。但日本多山,對暴雨抵抗能力天生偏弱,一旦特大暴雨發生,幾乎束手無策。
日本洪災實況,來自日本媒體
在1959年伊勢灣臺風后,日本補上了風暴潮的最后薄弱環節--名古屋附近,之后的特大臺風災害幾乎全是雨災,這是防臺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我國的情況也類似:2006年桑美臺風之后,風災、潮災的損失不斷降低,雨災凸顯了出來。例如2018年,大家都知道強大的山竹,但當年災害最嚴重的臺風并不是山竹,而是在北方制造暴雨的強熱帶風暴溫比亞;今年,利奇馬的災害也不是狂風,同樣是暴雨。
日本洪災實況,來自日本媒體
此次海貝思臺風中,日本關東地區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雨勢之大已經超過了“狩野川臺風”,其中神奈川縣箱根一天之內倒水922.5毫米,總降雨量超過1000毫米,打破了日本全國紀錄;東京都也有局部600毫米以上的降水,突破了防御的極限。當然,如果再不積極防御,后果可能會嚴重的多。
海貝思過程雨量統計,來自JMA
我國是全球熱帶氣旋登陸數量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因為有西南季風和冷空氣影響,我國的臺風暴雨比日本更加厲害,2009年莫拉克襲擊時,臺灣局部3天降雨3000毫米;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蘇、河南等地都有累計雨量接近或超過1000毫米的紀錄。雖然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的防臺水平已在全球前列,和日本不相上下,防風、防風暴潮已都不是問題,但對極端暴雨,仍然需要高度警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