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衛市沙坡頭景區東大門黃河邊,矗立著一座壯觀的三角形建筑,這就是中衛沙漠博物館,走進這座外墻與沙漠顏色相近的博物館,可以說是進入了沙漠文化的百寶箱了,在這里,有寧夏的稀有動物標本,有展示寧夏風情的微縮模型,更是有沙坡頭治沙成就的展覽專題,沙雕,壁畫,你能想到的沙漠文化,這里都有。
對于沙漠,我們很難說出它的顏色和氣味,對于沙漠的認知,也是微乎其微,在一樓展柜里陳列著10支玻璃瓶,里面存放著大小顆粒、顏色不一的沙子樣品,這些不同質地的沙粒取自世界各地大沙漠及我國大沙漠。據了解沙漠的里的沙子是優良的建筑材料,中國科學家利用沙子研制出一種滲透地板磚,可以讓雨水百分之百滲入地下,做到節約利用雨季雨水,同時在沙漠的強烈陽光下做沙浴,可以治療風濕病,皮膚病等。騰格里是全國第四大沙漠之一,年降雨量僅有180毫米,可是蒸發量卻高達3064毫米,狂風肆虐飛沙走石更是家常便飯,早在1958年8月1日,包蘭鐵路正式通車,這條鐵路從寧夏中衛境內穿越騰格里沙漠是全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開通不到一年時間里,流沙漫道,造成中斷行車達11次,為了守護這條線路,一群鐵路人在中衛沙坡頭過著饃饃就著沙子吃的日子,阻止沙漠影響鐵路安全暢通,用青春與智慧在沙漠中扎出一道護衛交通動脈的綠色屏障——麥草方格。
沙坡頭享譽國內外,不僅是因為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光,更是以卓有成效的固沙措施——中國治沙魔方——麥草方格聞名于世。大家很好奇為什么麥草方格能夠固沙, 1x1米的正方形如何而來?沙漠也是很好的旅游資源,出于對沙漠親近的渴望,想多多了解它的一切。對于生活在西北方的朋友,早已不足為奇,但對于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人來說,對沙漠充滿了好奇和興奮。
走出沙漠博物館,留在腦海中的場景久久揮之不去,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擁有無限力量的,可正是有了一代代治沙人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才讓我們既能欣賞到綠洲、也能看得到沙漠,有水、有樹、有沙相依相偎的場景,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相約博物館
感受歷史文化典故
近期寧夏旅游廣播推出
《相約博物館》系列采訪報道
您可以關注每天上午7:30分到9:30分
《向快樂出發》節目收聽
采訪: 劉海蓉汪聰
撰稿:劉海蓉
制作合成:劉海蓉
播音:張子昱
微信推送:劉穎
編審:楊晶、王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