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人一旦有了省錢的頭腦,就沒了賺錢的頭腦。
一個人能不能賺錢,就是財務思維的問題。
要了解財務思維,首先要懂得財務計算。你的琴行,有科學的財務計算嗎?
琴行老板可以知道每個員工一個月拿了多少工資,卻不知道員工拿的每一塊錢帶來多少收益;琴行老板可以知道每個月的成本是多少,卻不知道每一塊錢的成本帶來多大收益;琴行老板可以知道每個學生交了多少學費,卻算不出這個學生在這個賺了沒有?
缺乏科學的財務計算的話,琴行老板就是被錢牽著走的,若要想賺到錢,就要運用好錢,對錢的運用,就是財務思維。
琴行的“錢”是如何運轉的?
在“琴行老板”這個身份的背后,有且只有一個字——“錢”。
琴行老板通過錢來設置“市場目標”,做好“戰略部署”,分配好“財務”,然后調動“人力資源”去做事。琴行所有事務的背后,都離不開一個“錢”字,所以琴行老板要懂得:收錢、給錢、花錢。
我們理清“錢”的運轉路線,就知道琴行的錢從何而來,花在哪里。從而實現“成本最小化,銷售最大化”,獲得最大的利潤。
純粹做培訓的琴行,最簡單的運轉路線是這樣的:
琴行分錢給員工(發工資),員工去收客戶的錢(銷售),最后的結果是琴行賺了客戶的錢。
小琴行老板為什么會又累又賺不到錢呢?因為自己一個人把“賺錢”和“收錢”都做了,而沒有想著去“分錢”。
人的能力與精力有限,如果只有一個人去收錢,一節課收入150元,一周最多40節課,一個月所有客戶共消費了160節課,琴行的收益是24000元,扣去成本之后,琴行老板的利潤相當于自己到外面去打工的工資。
所以,琴行老板要理清“錢”的運作,熟懂財務思維,找出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經營模式。
缺少財務思維,決策步步出錯
決策的正確度決定了琴行的利潤大小,決策得越準,利潤就越大。決策的背后,都是財務思維,那么由財務思維影響下的決策包括哪些呢?
1、定價
兩家琴行,課時成本同樣是100元/節。A琴行定價140元/節,B琴行定價120元/節。看起來2家琴行的定價相差20元/節,但是A琴行的利潤是40元/節,B琴行的利潤是20元/節,A的利潤是B的兩倍。
由此可見,定價少了,看起來差之毫厘,實則謬以千里。琴行如何定價?有些琴行是參考當地競爭對手標準,有時候為了搶奪生源而定得更低。到了需要花錢的時候,發現物價高得令人瞠目結舌,生活拮據。
定價應該與經濟水平、成本、保障員工收入、預期利潤掛鉤,那么琴行應該如何定價呢?
2、估值
你的琴行值多少錢?估值的錯誤,影響到琴行的入股、撤股、轉讓等情況下的利益。比如琴行需要引進合伙人,算少了琴行的估值,給合伙人的股權多了,那么琴行老板就虧了。那么,琴行如何科學地估值,從而得到
3、人員調動
一個人員工要不要辭退?要不要加工資?要不要調崗?……背后的都是財務思維。當一個員工在一段時期內創造的價值低于他獲得的薪資,就應該辭退,反之留下。那么,一個員工的價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4、招生活動
招生的方法有很多,音樂會、地推、網絡宣傳、異業合作、與學校合作等。我們要判斷一場招生活動是否值得舉辦,就要計算這場活動的收益與成本。收益大于成本,就多舉辦,反之要找出如何擴大收益或者減少成本的方法。
5、薪酬設置
一個員工能來多少工資,與他創造的收益掛鉤。琴行在進行薪酬設計的時候,不能一味地用底薪參考同行,底薪按比例分成的方式,要結合財務的計算來總和得到。
思維的深度決定行為的高度,在擁有正確思維前的盲目行動都注定是吃力不討好的徒勞。擁有正確的財務思維,提升決策力,從而實現琴行利潤的增長。
7月31日,在深圳,《琴行經營報》+【琴行智庫】線下粉絲見面會,琴行商學院副校長李東文將會為大家詳細講解琴行老板必備的財務思維。
總編 | 林治江、郭星成
戳“閱讀原文”進入琴行智庫,琴行校長線上365天學習的智囊團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