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隨著Epic的崛起,V社的日子漸漸開始有些不太好過。最近良心廠商育碧也投向Epic,進一步預示著肥宅G胖躺著賺錢的好時光將一去不復返,需要擼起袖子做點改變了。
越來越多的游戲廠商開始不看好Steam,最近育碧合作與營收部副總裁Chris Early直接表態,表示V社的商業模式已經過時了,已經不再符合現代游戲的分銷需求。
在歐洲,歐盟曾指控V社、Focus Home、萬代南夢宮、卡普空、Koch Media、ZeniMax共計6家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理由是V社曾與以上這些大型游戲發行商簽約,讓Steam和經銷商聯合起來進行游戲鎖區。
V社決定硬剛到底,但是他的隊友們卻都紛紛服軟求饒,讓G胖成為了“孤家寡人”。
G胖內心OS:以后打官司的錢全在歐元區漲價賺回來。
Epic如今最大的“黑點”就是游戲獨占,但憑心而論,眾多只登陸Steam而不上其他平臺的PC游戲,本質上其實也是“Steam獨占”,要不歐盟的反壟斷組織怎么就找上門了呢?
因此,如今的平臺大戰其實根本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對錯。輿論如何,其實只是看更多玩家的屁股坐在哪一邊罷了。
當然,這事Epic也沒少干
我們如果把現在的Steam比作一位祖上輝煌,現在躺在家里數錢的老地主,Epic也許就有點向一位新興暴發戶,難免有人看不起,但他的生意方式無疑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當然,這不意味著Steam會被打敗,或是說會那么容易就被打敗。忠實用戶的習慣是難以改變的,暴雪、EA、育碧等比V社更大的廠商也都有自己的平臺,但最終只能靠運行自家游戲為主,還是無法撼動Steam的絕對霸主地位。
但Epic為啥就能殺出重圍,改變行業局面呢?從財力來講,雖然《堡壘之夜》取得了現象及成功,但其他幾家巨頭長年的積累,未必在資金上就不如Epic充裕。
就筆者覺得,也許是Epic公司更加年輕的經營理念,讓它沖出傳統巨頭的重圍脫穎而出。低廉的分銷比例也許未必只是單純對廠商的諂媚,而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強調社區打造和精品策略也對新玩家和行業規范有所增益,通過大股東騰訊,說不定他們也能和中國市場有更親密的接觸(中國玩家這一塊的輿論還得等等)。
最后,更讓我們細思極恐的是,似乎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大作登陸Steam平臺了。
年初之際,Steam平臺尚有《只狼》、《生化危機》等佳作登陸,但在5月份的《全戰三國》登陸后,后續的大廠不少都選擇跳過了Steam平臺登陸Epic。無論是《無主之地3》,還是育碧今后的作品,抑或是索尼、微軟等公司似乎未來也更加傾向于Epic平臺。
看來我們的G胖不得不做點什么了,照著這個勢頭下去,兩年前似乎還不可撼動的PC平臺生態,可能真的會發生顛覆性的革命。
不過我們這些Steam玩家們也不用太過擔心,就算各家大廠真的都轉向Epic了......
明年年初我們還是有《賽博朋克2077》可以玩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