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并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于Henry Beache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后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袁隆平于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86年提出“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觀點,經6年艱難攻關,與研究人員成功地突破了兩系雜交稻關鍵技術并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增產效果。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于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以期為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目標服務。1997年,袁隆平提出“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技術路線,成為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的靈魂思想。在該技術路線指引下,各個時期的超級雜交稻育種目標陸續實現。其中,先鋒品種兩優培九于2000年實現第1期超級雜交稻產量目標,累計推廣超過700萬公頃;第2期超級雜交稻產量目標于2004年實現,其代表品種Y兩優1號自2010年以來即成為我國年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累計推廣已達400萬公頃;2011年,Y兩優2號百畝連片平均畝產達926.6 kg (13.9 t/hm2),實現了第3期超級雜交稻單產13.5 t/hm2的目標;2014年,第4期超級雜交稻代表品種Y兩優900創造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26.7 kg (15.4 t/hm2)的高產新紀錄,兩倍于中國水稻的平均產量。迄今為止,國家農業部已認定了125個超級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7000萬公頃。然而,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耕地面積顯著減少以及環境的持續惡化,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潛力以及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多抗性和適應性仍然是超級雜交稻育種的主要挑戰。
而在小學課本里讀到的名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又一次讓人熱血沸騰。
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由于水稻種植技術落后,每年需要進口數十萬噸大米。馬達加斯加擁有世界第二長的水稻種植歷史,僅次于亞洲國家。然而,水稻種植技術落后,管理粗放,阻礙了水稻的生產。它每年必須進口20萬至40萬噸大米。
不過據央視新聞報道,馬達加斯加氣候條件復雜,在袁隆平院士指導下,中國農業技術專家成功培育出3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種子。使用后,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10.8噸,遠高于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的產量。未來,我國雜交水稻將有望解決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
2007年以來,共有二十多位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推廣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累計推廣雜交水稻4萬公頃,增產稻谷12萬噸以上。
而馬達加斯加氣候條件復雜,在袁隆平院士指導下,中國農業技術專家成功培育出3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種子。使用后,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10.8噸,遠高于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的產量。未來,我國雜交水稻將有望解決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這是我國的驕傲!讓我們一起像袁隆平院士致敬!
圖文來源|網絡
編輯|雋經浩
審核|曹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