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佛文化與玉文化水乳交融,玉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佛教文化,佛教題材也是當下玉雕的重要題材。每一位琢玉者手中,其闡釋和表達都不盡相同,有其華麗、有其素雅,有其端莊,有其慈祥,其實最終還是落到人本身,即治玉者對于佛造像藝術的深刻理解及藝術造詣。看過眾多佛造像,也許感慨于頭一次對佛造像的驚艷,但卻不耐品,或千篇一律的風格,翻來覆去,并無多少新意,也并無突破。時間越久,你會慢慢察覺到,真正的真材實料是經得起推敲的,有系列性的,有多變且有內涵的并不在多數。其中,治玉人白騎通就是其中一位。
科班美學出身,當代藝術、修文物、紫砂藝術……大抵在藝術路上走了一圈,他回歸雕刻,沉淀多年,白騎通對創作有著厚積的薄發力。于佛造像,似乎冥冥之中,過往多年在石窟對佛文化的深刻領悟,他的作品總是那么有生命力。他的作品是多變,他不喜歡一味地復制和程式化的圖解。他的佛教題材作品以自己實地的體悟、獨到的構思,觸碰佛文化最深的內涵。
白騎通·部分佛造像
《再造石窟 · 不生不滅》
粗糲的石皮帶來木質感的滄桑
仿佛久經風雨,滄桑歷變
佛祖端莊肅穆,
周邊漸漸風化的峰巒石窟,
似是無聲的傾訴
是信念,還是其他?
《菩提悟道》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
歷經千年的佛像
抵不住歲月的沖刷
斑駁古舊的石皮
歷經滄桑、無法侵蝕
卻永遠侵蝕澄澈明凈的佛心
白衣觀音
觀音與蓮花,
似乎天生就是結合在一起的。
觀音的慈悲善良,蓮花的柔美純凈,
二者融為一體,禪意十足。
構圖優美祥和,觀音頷首低眉,
眼觀鼻,鼻觀心。
雙手探出寬大的袖口 ,佛衣飄逸垂順,
暈染出溫和的弧度,
給畫面籠罩上一層佛性的光輝。
柳葉觀音
顏色紅潤,質地細膩,
精雕觀音,慈眉善目,
卻又不失威儀。
在線條獨特的流暢之中,
由實到虛的變化,
加上衣袂清揚,
感受到飄逸如行云流水的韻味。
佛誕
《大唐西域記》記載,
釋尊誕生時,向四方行七步,
舉右手而唱詠之偈句: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作品選料精良,
取材于釋迦牟尼佛剛出生時的形象,
刻繪寶寶佛,有著肉嘟嘟的臉蛋,
小孩子一樣的外貌,神情靜謐祥和,
頭有肉髻,身披袈裟,
讓人不自覺也跟著靜下心來,有開悟明心之感。
摩崖石刻 · 不生不滅
玉材溝壑叢生、嶙峋怪立,
自然而成山石質感,修行者藏身石窟,
感受天地萬物的自然變遷、生生不息。
作品造型自然隨形,
人物刻畫端穆莊嚴,
寓意精深微妙,身佩此玉,
得參禪悟道之境。
菩提悟道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
菩提葉也成為修行得道的象征。
粗糲的石皮帶來木質感的滄桑,
仿佛久經風雨,滄桑歷變,
凸顯玉肉的細膩,兩相對比,
給人以古勁、奇特的印象。
《花開見佛》
花開而“悟”
花開而佛見
寧靜、愉悅、超脫
端坐參禪的佛
與柔美圣潔的蓮花
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竹榻蒲團不計年》
禪者苦修,
清癯的面容、瘦可見骨的身材,
令人動容
時光流逝,落葉輕輕飄落
竹榻蒲團,清苦至極
參禪悟道,不計年月,只求真心
《達摩面壁》
坐雪釋迦尊,面壁達摩悟。
觀此因緣行果成,兜率天堂住。
禪宗始祖達摩,
端坐石壁中,微微昂起的面龐
雪將落未落
感受天地之氣、領會佛法之妙
注:白騎通為玉雕界簽約合作名家,可在APP檢索專欄查看作品
對白騎通的作品,你怎么看?
路過要留痕
歡迎在下方分享交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