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一詞,源于希臘語中的“光線”和“繪圖”,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從誕生之日起,攝影就在講述光和影的故事,黑白之間,濃淡層疊,進入畫面里的所有元素,組成被定格的瞬間。隨著技術的逐步發展、應用的日益嫻熟,攝影能夠展現更多的內容,也成為人們內心想象的出口,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對光影關系的把握。
只有光和影伴生的時候,世界才變得多姿多彩,而攝影人總是善于發現光和影的奏鳴。1826年,法國人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委托光學儀器商人塞福爾為他的照相暗盒制作了光學鏡片,打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這年夏天,他在一塊鉛錫合金板上涂上白蠟和瀝青的混合物,制成了一塊感光板,用自制的相機裝上這塊感光板,在自家的閣樓上對著窗外持續曝光了8個小時,然后用薰衣草油把沒有曝光硬化的白色瀝青混合物洗掉,露出金屬板的深黑色,得到了窗外景物的成像。這張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的《窗外屋頂》,畫面景物并不清晰,但光和影的反差、過渡關系令人印象深刻。尼埃普斯把他的拍攝方法稱作“日光蝕刻法”,也正呼應了對光影的捕捉。
在藝術領域,光影更是作為一種基本素材存在。從東方到西方,創作者都把光線作為人與大自然對話溝通的重要方式。比如許多建筑精湛的教堂巧用大型玻璃窗采光,給光影表現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甚至通過大型彩色玻璃拼合各種圣經故事,讓教堂內室在光和影之間營造天國般的輝煌奪目。攝影也是如此,現實中的景觀經過光影的塑造,畫面更簡潔,色彩更豐富。光影的存在,使得被攝畫面出現了明暗層次的變化,光影的結合形成了線條、影調、質感,更重要的是渲染出攝影人所要表達的情感,而且不同的影調可以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攝影是對生活瞬間的一種凝練,也是對光影環境的一種提煉。從實際操作角度,攝影人如能正確地運用光照角度和色溫,就能營造好畫面,使本來平淡的景觀產生一定的視覺張力。需要強調的是,光線條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符合所拍攝題材與主旨的考量。因此,攝影人應當研究并掌握各種光影效果,應用于不同的拍攝題材,滿足日常所需。
佳作點評
云霧繚繞 崔新民 攝
點評:山巒之上,云霧之間,是宛若巨龍般蜿蜒的長城。這幅照片有著詩情畫意,也塑造出一定的風景氣質。或許作者可以嘗試更多拍攝角度或手法,集合成系列,并從中尋找出精、氣、神的立意。
夜色迷人 黃浩江 攝
點評:傍晚的天空以及初上的各色燈光展現出一天中色彩最為濃艷的時段,作者有效地把握了這一時機,河道水面映襯著小橋、華燈與天空對應,遺憾的是這部分所占面積較小。或許可以通過非常規的視角(低視角仰視或高視角俯視)來表現。
閑趣 鄭小林 攝
點評:作者捕捉到有著悠然恬淡氣息的生活瞬間,人物、動物相映成趣,斑駁的樹影和被映成淺青色的墻,為畫面增添了情調和魅力。遺憾的是,一方面作者距離被攝人物太遠,畫面顯得有些空曠,另一方面,被攝者幾乎全都背對鏡頭,缺乏有魅力的表情。
繁忙的市場 王金海 攝
點評:作者從高視角俯拍,長時間曝光記錄下繁忙的農貿市場的日常瞬間,觀者可以從中尋找到各種有趣的信息和細節。遺憾的是,這張照片的曝光似乎稍顯不足,而畫面中也缺乏一種明亮躍動的魅力,作者不妨多做嘗試。
皮影戲 徐明惠 攝
點評:暮色中,鄉親們圍坐在場院里看皮影戲表演。這幅照片平鋪直敘地表現場景,雖然內容比較充實但缺少新意和手法。或許作者可以嘗試聚焦一些人物的面孔,更加具體地表現情感,展現時代氣息。
夜幕 文亞娟 攝
點評:圓月初升,一對相擁著撐傘的戀人走在一條長長的臺階上。畫面簡潔,主體突出,天氣也很應景,體現了作者對人間美好情感的祝福和浪漫情調的寄托。如果在后期下一點功夫,比如調亮一些區域(臺階和人),壓暗一些區域(兩側的街景),表現效果可能更好。
秋色 曾勇 攝
點評:大比例的黃色讓這個場景具有濃郁的秋日氣息,而畫中少數民族服飾裝扮的人物成為故事的主角,讓觀者心生想象。虛化的樹林背景為畫面增添了夢幻畫意,或許換成寬畫幅效果會更好些。
茶館人生 金仁銀 攝
點評:茶館中人生百態的照片并不少見,這幅照片捕捉到了環境氣氛,但對于人物表情狀態的表現還欠缺。或許作者可以試試湊近喝茶者,深入他們的生活,而不只是泛泛而拍。
盼 羅滔 攝
點評:方畫幅通常具有較強的形式感,攝影時要么精確考慮畫面中各個元素的比重和搭配,要么徹底放棄考慮構圖,直接取重點元素放在畫面視覺中心。這幅照片雖然總體色調一致,但人物的狀態稍顯僵硬,如若按照標題立意,不如拍一張近距離的肖像。
友愛 申英 攝
點評:作者用長焦鏡頭營造出有畫意的情景,越過前景中的樹枝,一對背簍少女的形象得到突出。不過畫面前景景物占比過大,且亂石堆有點影響主體表現,或許將照片調成黑白,效果會改善。
草地足球 任次良 攝
點評:斜陽映襯的一片草地上,穿著校服的足球少年追逐足球,作者較好地捕捉到了孩子們顯露的熱情以及他們背后簡陋的校舍,動感表現比較到位,雖無宏大主題,但富有活力和生趣。
沉甸甸的收獲 顧埏 攝
點評:夕陽西下,海邊沙灘上,漁民滿載而歸,沉甸甸的收獲與夕陽相呼應。然而畫面的色彩顯得過于濃烈,對于主題的發揮似乎并無幫助,與此同時,作者選用的低視角也沒能更好地展現人物形象。
人間煙火 彭江慶 攝
點評:凝重的黑白影調塑造出一對老夫婦的形象,分別位于畫面兩側,而中心是灶臺,正是人間煙火的一幕現實反映。作者著重于畫面形式的構造,但有時表現人物生活中的互動會更有看點。
海港 王彤 攝
點評:霞光之下,近景處是寧靜的水面和礁石,遠處則是城市與海港。作者用廣角鏡頭拍下這樣的畫面,內容不少卻中心不突出,或許可以嘗試換個角度或焦距,充分表現出“海港”的主題特點。
人來人往 朱明 攝
點評:這應該是用長焦鏡頭從遠處捕捉到的畫面,木頭棧道,水面的小船,左上角、右下角處的人,濃郁的藍色水面和背景,共同構成具有抽象意味的點、線、面,讓這幅照片充滿視覺趣味。
晨景 盛耀建 攝
點評:清晨的陽光越過遠山,投射到成片的屋舍上,顯出一道金光,一條清澈的大河緩緩流淌,而零零星星的煙霧飄蕩在上空。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這樣一個迷人、壯觀且充滿詩意的畫面。不過地平線似乎有些傾斜。
小巷人家 王永喜 攝
點評:圓形的月亮門將畫面“裁切”,內里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景。框式構圖可以為畫面增加一定的視覺趣味,或許作者可以換個長焦鏡頭,突出居民日常生活的某項具體內容,讓小巷人家的生活味道更濃。
傘 趙智 攝
點評:在燈光的照射下,撐開的傘上映出一個人影,從大傘旁邊多個張開的小傘可以猜測這展示的是一個制作環節。畫面的形式感比較突出,遺憾的是對內容的表現還不夠充實。
笑臉迎人 張洪云 攝
點評:照片展示了制作燒餅的師傅以及他的工作場景,爐子、面板、已經做好的燒餅等環境信息豐富。人物的表情是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親切而熱情,一束陽光剛好照在臉上。畫面呈暖黃色調,烘托了溫情意味。
駝隊 齊玲 攝
點評:駝隊從遠方走來,一片煙塵在后方升起。作者似乎想通過這樣一個畫面展現大漠行進的蒼涼,不過畫面中的元素太多,內容有些雜亂。或許作者可以選取更為純凈一些的背景展示主體形象。
鄭建蓮 文
王丁丁 點評
文章刊發于《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76期·15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