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學語文(ID:xxyw100)
作者:小學語文
前一段時間,廣東深圳#11歲小女孩打賞男主播140萬刷爆母親信用卡#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熱議。
一開始,女孩偶然來到直播間,出于好奇給某主播進行打賞,并迅速建立起所謂的“友誼”。
之后,其他主播以“我們都是好朋友,你給他打賞不給我們不合適”為由進行精神綁架,甚至有人以自殘威脅,小孩子為了面子,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砸錢。
得知“金主”是個小學生后,主播們并沒有停手,反而繼續誘導,小女孩越陷越深,打賞金額蹭蹭上漲,直到刷爆母親的信用卡。
事情爆出來以后,有人譴責無良主播吃相難看,毒害祖國的花朵,也有網友吐槽父母心真大,孩子花起錢來也沒概念。
對金錢沒概念的孩子顯然不止這一個。
重慶11歲熊孩子為玩游戲充值一萬多元,而這筆錢,是50歲老母親辛辛苦苦洗車攢下的全部積蓄。
再往前一搜,熊孩子花光家里積蓄,玩游戲充值打賞的事情隔幾天就會上一次新聞,這還只是報道出來的,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類似事件屢屢發生。
孩子們對金錢概念模糊,尤其不了解移動支付所付出的巨額數字代表什么,他們輕飄飄地點幾下屏幕,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所得的積蓄就被揮霍得一干二凈。
開展金錢教育刻不容緩,你不著急,你家銀行卡和支付寶余額也著急。
孩子,金錢是對等的勞動換來的
移動支付時代,手機掃個碼,或者一鍵下單就能完成交易,懵懂的孩子看在眼里,會形成模糊的“錢=手機”的金錢觀,它可以換來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能獲得愉悅和滿足。
至于“換東西”能夠發生的前提,或者說獲得“錢”需要付出什么,他們并不知道。一樣東西需要多少錢,也沒概念。
這種錯誤的金錢認知讓孩子花錢如過家家,哪里高興點哪里,反正是一串數字而已。
因此,金錢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認識錢。
去年,重慶9歲男孩偷拿奶奶2000元買游戲裝備,父母發現后,沒有把熊孩子暴打一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他賺錢有多不容易,而是讓孩子自己撿廢品還債,體驗一下錢是怎么來的。
連續兩個星期的撿廢品生活對航航來說又苦又累,每天重復單調的工作,沒有任何娛樂,一天下來只能賺一百塊不到,而游戲里隨便幾件裝備就要上千。
勞動的辛苦讓航航第一次認識到:錢不是天上掉下來或者手機里蹦出來的,而是自己一件件廢品賣出來的,一分一毫都來的不容易。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沉迷游戲,只是希望這個故事能夠給家長們一點參考,怎么去給孩子解釋關于金錢的概念。
逛商場時經常看到一些小孩子在兜售報紙,街邊偶爾也有小孩子在練攤賣東西,這些活動,其實都可以帶孩子參與一下,讓他們去體驗這個過程:工作的枯燥與辛苦,被拒絕的尷尬,以及最后拿到報酬的喜悅。這樣孩子才會認識到:
錢不是手機里掉出來的,而是付出辛苦勞動后的報酬。
明白了這個道理,孩子在花錢的時候,就不會把他當成一張小小的卡片或者冷冰冰的數字,他會去學著珍惜、感恩、以及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媽媽給你零花錢,別去偷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不需要錢,或者擔心花錢沒有節制,就不給孩子零花錢,這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加強,孩子漸漸產生金錢需要,如果一直得不到滿足,享受不到花錢的樂趣,那么在“缺錢”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極度渴望金錢。
這種沖動往往會養成偷竊,騙錢等不良習慣。
培根也說過:“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在金錢上過份吝嗇于他,孩子在性格上將會變得猥瑣”。
父母要給孩子穩定的零花錢,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就不會去動其他的歪心思,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而且,擁有小金庫會讓孩子產生自主意識,花錢也變得有計劃起來,畢竟是自己的私人財產。
小的時候少給點,長大了多給點
給錢不是問題,怎么給才是關鍵,給多了容易養成驕奢習慣,給少了又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真的是令人捉急。
知乎上,有個媽媽是這樣回答的——
每個家庭的水平不同,照搬也不合適。
給孩子零花錢,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家庭經濟情況、以及同齡玩伴的消費水準而定。
低年級的孩子本身還小,對金錢的意識沒有大孩子們清晰,所以不能給太多。調查發現,一周維持到30元-100元之間是最為合適的,這個范圍,任何家庭都能負擔的起,也能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高年級的孩子,一個星期零花錢控制在100元-300元之間,家庭條件普通的往100元方向靠攏,條件好一點的像300元看齊,這樣既不會造成鋪張浪費,也不會讓孩子因為兜里沒錢自卑。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父母喜歡通過讓孩子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認為這樣能培養孩子的行動力和責任感,也能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
這個舉動其實是錯誤的,孩子做家務的原因應該與父母一樣,是主動家庭承擔責任,而不是為了拿零花錢,再說,父母給的錢,也并沒有來的很不容易呀。
需要的東西優先買,想要的東西考慮買
很多時候,我們買東西只是出于沖動消費,有些并不是十分必須的。
在買東西之前,可以讓孩子列出想買的物品,然后問他“是不是必需的?”“家里有沒有別的可以替代?”
根據孩子的回答,把物品分為“需要”和“想要”兩種類型,并教孩子優先買“需要”的物品。如果非常想買某個“想要”的物品,鼓勵他說出買的理由,并且讓他在其他物品上削減預算。
比如說,帶孩子去逛街買衣服,設定一條線,300以下屬于需要,300以上屬于想要,如果孩子看上了一條500塊的裙子,可以滿足,但這之前,家長要先告訴孩子,多出來的這部分錢必須用零花錢或者壓歲錢補上,讓她自己做決定。
分清“想要”和“需要”,認真思考后再做決策,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健康的金錢觀。
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去享受快樂
金錢固然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給人帶來一定的滿足感和愉悅感,但它并不是萬能的。
- 文盲也許可以花錢買一張文憑,但真正需要知識解決的問題他依然不會;
- 忙于工作的大人們可以花錢給孩子買很多玩具,但是成長過程中缺失的陪伴終究是遺憾;
- 時間、健康、友情......這些東西都是花再多的錢都無法買到的。
我們教孩子認識金錢,給他零花錢,教他分配,也要讓孩子認識到金錢的局限性,用更有意義的東西去替代金錢。
抽一點時間陪孩子玩耍,聊聊天,輔導一下作業。或者,帶孩子去參加公益活動,看望一下老人,義捐義賣,這些帶來的快樂,都是金錢無法比擬的。
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即使不富有,依然可以享受很多快樂。
金錢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守財奴,而是給他健康的價值觀引導,讓他對金錢有認識。
正如《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所說: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會有其他人取代你,這個人是誰?
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這句話值得我們所有父母深思。
本文轉載自“小學語文”(ID:xxyw100)。
一個幫助培養小學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小學語文成績的微信賬號。
END
【完】
現已上市,歡迎搶購
歡迎關注意林官方“抖音”哦,每天分享百科趣味知識:
“沒有牙刷,古人如何刷牙?”
“諾貝爾將近怎么還沒發完?”
“北極熊的皮膚到底是白色還是黑色?”
“悲傷情緒居然是有益的?”
“‘衣冠禽獸’原來竟是贊揚你?”……
了解更多有趣知識,
歡迎關注抖音“意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