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歐洲央行將利率降至了負值。
一周以來,市場已開啟了吐槽模式,認為歐洲央行的決定帶來了很多問題。CNBC于當地時間9月18日稱,如果歐洲央行繼續將利率保持在負值,歐洲不少大型金融機構將面臨倒閉的風險。
歐洲銀行業多年來一直在持續的低利率環境中掙扎。歐元區的利率在2012年首次達到零,2014年轉為負,低利率縮小了銀行的利潤空間。
經濟學家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西蒙?巴普蒂斯特(Simon Baptist)表示,當前歐洲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已經很低,并且出現了問題。
歐洲銀行業要“撲街”
事實上,早在歐洲央行提出降息至負值之前,德國就因“會影響銀行業”一事與歐洲央行展開過辯論。
2014年6月,歐洲央行將歐元區隔夜存款利率調至負值,這意味著一旦歐元區的商業銀行將錢存入歐洲央行,就要提交利息。
已經維持了5年多的負利率,給德國銀行業帶去的是高額損失,僅今年的損失就高達數億歐元,過去4年累計損失超過20億歐元。
此后,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澤溫(Christian Sewing)就發出警告,稱歐洲央行若進一步調降利率,對經濟產生的效果不大,副作用倒是不小。
巴普蒂斯特表示,如果歐洲央行將利率保持在零以下,那么10年后,銀行不可能像現在這樣盈利,一些銀行甚至可能因此倒閉。
為了減小負利率對銀行產生的影響,歐洲央行公布了一個二級利率體系,免除了部分銀行存款的費用。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gdalena Stoklosa表示,存款分層的作用只是滄海一粟,因為對于大多數銀行而言,提升盈利能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摩根大通分析師Kian Abouhossein也表示,從長遠來看,歐洲央行實際上是在降低歐洲銀行的結構性盈利能力,而分層只在短期內起到了幫助作用。事實上,銀行只有在成本方面變得更具競爭力,或通過參與并購,才能應對負利率情況。
歐洲央行還要下手
雖然歐洲銀行業已不堪重“負”,歐洲央行卻覺得“尚可”。據英國《金融時報》9月16日消息,歐洲央行表示,如果市場有需要,利率隨時可以再降一降。
對此,市場更多的是否定的聲音。負利率政策一直被看作特殊的貨幣政策手段,只能在非常時期“不得已而為之”。
雖然理論上,負利率政策短期內或可鼓勵人們減少儲蓄,刺激信貸和消費,從而達到支撐經濟的目的。但更普遍的看法是,負利率政策是對消極消費和投資行為的被動應對,反過來會進一步加劇微觀經濟主體對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
荷蘭銀行金融市場研究部主管庫尼斯表示:“盡管新的資產購買計劃沒有明確結束的時間點,但規模很小,因此這些措施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相對較小。我們懷疑此舉能否在未來2年至3年內大幅提高通脹。量化寬松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且在某一時刻加快步伐。”
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亦表示,鑒于經濟和通脹預期惡化,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已達到極限,推動增長因素必須來自其他政策領域。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歐洲央行擁有的貨幣“武器”的有效性受到懷疑,副作用正在成為制約因素。簡言之,歐洲央行正開始走日本央行的老路。
目前,美聯儲、日本央行、英國央行將相繼公布利率決議。那么,本周各大央行會讓負利率成為主流嗎?
記者 張者昂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國際金融報,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MVU81NJ】獲取授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