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關于房子是否已經過剩的問題開始成為了大家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在筆者看來,這仿佛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如果說房子過剩了,可開發商還在大量建房子,很多購房者也仍舊還在著急買房子。反之,如果說房子沒過剩,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32.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對此,地產大佬潘石屹甚至認為,這個數字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同過去相比,房子已經不再是剛需了。看著這樣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的答案,購房者可能變得更加迷糊了。接下來,我們不妨仔細算一算房子到底有沒有過剩。
房子到底過剩了多少?計算出的答案“怪嚇人”
我們以城鎮居民住房為例:
首先,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8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9.58%,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了8.3億人。此外,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了39平方米。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全國城鎮住宅面積=39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8.3億(城鎮人口總量)=323.7億平方米。
其次,按照平均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來計算,我們基本就可以知道:全國城鎮住房總量=323.7億平方米(全國城鎮住宅面積)÷90平方米(平均一套房子的面積)=3.6億套。可能有人會問了,為什么要以90平方米為劃分依據呢?其實,2006年國家發布的《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的通知》中對此進行了明確規定:從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商品房,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商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因此,以90平方米為標準是相對比較合適的。
最后,按照一個三口之家的標準可知,全國城鎮總人口=3.6億套(全國城鎮住房總量)*3(三口之家標準)=10.8億。但是,根據目前的城鎮化水平來看,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8.3億,顯而易見,住房總量的確過剩了。那么,到底過剩了多少呢?如果恰好是滿足8.3億城鎮人口的住房需求,以三口之家的標準來看,大概只需2.7億套房。綜上來看,目前住房總量差不多過剩1億套,的確有點“嚇人”。
住房過剩1億套,開發商仍在大量建房?潘石屹“11字”概括原因
通過上文的計算看,目前整體已經不缺房子了,甚至還有過剩的現象。既然如此,為何不少購房者依然還在等待買房呢?為何開發商也仍舊還在大量建房子呢?對于這個問題,潘石屹給出了答案:經過過去2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建設,我國已經不缺房子了,但是“滿足不了的是人們的貪欲”。那么,對于潘石屹的這11個字,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
筆者認為,過去十多年,隨著房產投資屬性的逐步擴大,人們對房價走向形成了只漲不跌的觀念,而且有錢沒錢都要買房成為樓市寫照。同時,投機炒房客普遍嘗到了通過買房暴富的甜頭,房姐、房叔、房嬸現象不斷出現,雖然面臨嚴厲調控,但是遲遲不愿意退場,這不僅導致住房空置率走高,而且對房價上漲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根據央行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中國居民貸款規模達到48萬億,其中住房按揭貸款為25.8萬億,占全部居民貸款的54%,顯而易見,住房已經成為了居民的主要消費對象。此外,由于房地產與國民經濟、家庭財富都密切相關,如此重要的地位,開發商自然也有押寶房價的心態。
其實,除了潘石屹的“11字”總結以外,建行董事長田國立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同樣認為房子已經蓋夠了,不少人買了房子也不住,然后就在那兒閑置,同時好多人還有迫切的住房需求。因此,他還提出了破解之道,他認為應該引導消費習慣、金融資本向住房租賃市場傾斜。
對此,筆者基本認同,但個人認為前提應該堅持調控不放松,保持房價長期穩定,只有房價不漲或者微漲,才能逐漸打掉炒房囤房客對房價再次大漲的預期,他們才愿意把空置的房子拿來出售或者出租,從而進一步平衡市場供需關系,減少住房資源的浪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房地產稅、空置稅的出臺大概率會是未來解決住房空置或過剩問題的終極大招,而隨著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進一步推進,這一天應該不會拖太久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