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牌照正式發放,將迎來哪些變革?
工信部近日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同時,工信部為5G牌照的發放對電信業務分類目錄進行了修訂,新增5G相關基礎電信業務目錄。
按照我國目前的5G布局計劃表來看,與全球的5G部署節奏是同步的。
據騰博國際姚先生稱,美國最大運營商AT&T已經在為年底推出的全球首個移動5G網絡做準備,Verizon今年10月也將推出全球首個5G寬帶。韓國運營商方面,SK電訊也宣布將在今年12月在首爾發布5G商用網絡,2019年3月在韓國全境推出5G商用服務。全球都在搶占5G先機。
此前5月30日,英國電信運營商EE公司正式在倫敦等6個城市開通5G服務,英國廣播公司當天借助華為5G設備完成了一次現場直播。截至目前,韓國、美國、瑞士、英國已開通5G服務。
5G的“超能力”
5G網絡有三大性能和兩大特有能力,為各行各業探索新業務、新應用、新商業模式,培育新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大性能分別是超高速率、超大連接、超低時延。
4G以來業務流量增長迅速,各大行業不斷挖掘新的網絡應用,通信網絡面臨極大的擴容壓力,而5G網絡的這三大性能可以使現有網絡突破容量瓶頸,有利于各行各業培育新業務。
兩大特有能力則是網絡切片和邊緣計算。
如果把網絡比喻成交通系統,那么車輛是用戶,道路是網絡。隨著車輛的增多,道路變得擁擠不堪。為了緩解擁堵,交通部門就會對車輛根據類型和運營方式進行分流管理,比如設置快速公交通道、非機動車專用通道等。
網絡也是如此。
從人與人之間的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網絡會越來越復雜,越擁堵,我們就需要對網絡進行分流管理,即網絡切片。
網絡切片,就是根據不同的服務需求,比如時延、帶寬、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將運營商的物理網絡劃分為多個虛擬網絡,以靈活的應對不同的網絡應用場景。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助章魚的生活習性來理解什么是邊緣計算。
章魚是無脊椎動物中智商最高的,在捕獵時它們動作非常靈巧迅速,腕足之間高度配合,從來不會纏繞和打結,這是因為章魚巨量的神經元有60%分布在章魚的八條腿上,腦部只有40%,是“多個小腦+一個大腦”的構造,類似于分布式計算。
邊緣計算也是一種分布式計算,將數據資料的處理、應用程序的運行甚至一些功能服務的實現,由網絡中心下放到網絡邊緣的節點上。
5G時代設備數量會大量增加,網絡邊緣側會產生龐大的數據量,如果這些數據都由核心管理平臺來處理,則在敏捷性、實時性、安全和隱私等方面都會出現問題,但采用邊緣計算可以就近處理海量數據,大量設備可以實現高效協同工作,諸多問題迎刃而解。
具體來說,5G網絡可以劃分成三類應用場景:
增強移動寬帶(eMBB);
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
5G生態
將帶來哪些變革?
三大電信運營商早已經準備好了!
目前,中國已經啟動了6GHz以下的中頻段5G規模部署,根據此前明確的頻譜規劃方案,方案可能如下: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各拿3.5GHz頻段的100MHz頻譜;中國移動得2.6GHz頻段的160MHz頻譜;廣電國網將得4.9GHz頻段50MHz頻譜,并將700MHz頻段的96MHz帶寬由工信部劃歸IMT使用。
關于三大運營商的頻譜劃分方案,此前業界已有傳聞的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頻段坐實,但是頻譜方面,2.6GHz頻段大塊都給了移動之后,聯通和電信會將各自的此頻段騰退。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于2017年6月,在廣州開通國內首個用于試點的5G基站,并于7月啟動了一個試驗網。2018年6月,中央網信辦副主任楊小偉打通中國移動全球首個5G獨立組網端到端系統全息視頻通話,標志著5G獨立組網技術的突破。
2019年,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披露了移動的5G+計劃,將5G與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邊緣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合,和各方共同構建生態系統。
中國聯通將其戰略規劃分為制定、驗證和準備三個階段。2017年,其與華為在上海完成了外場驗證,在20MHz頻譜上,將網絡峰值速率提升至LTEFDD的4.8倍。
2019年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上,聯通發布了5G先鋒計劃,對外公布了首批5G友好體驗終端,包括華為、中興、OPPO、vivo和小米,但并未公布售價。
2019年4月,中國電信宣布在北京等8個城市開展5G混合組網的擴大試點,已實現多地跨域聯通的規模試驗網。
廣電拿到牌照 ,意味著什么?
廣電在5G牌照分發中分得一本羹,但對電信運營商沖擊不大。
此外,令人未猜透的是廣電的入局。那么,加入5G賽道,對于日薄西山的廣播電視行業意味著什么呢?
近年來,在視頻領域,傳統運營商、廣電都受到了OTT廠商應用的侵蝕。OTT即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視頻及數據服務業務,使運營商淪為單純的“傳輸管道”,無法觸及管道中傳輸的價值。
此前,廣電拿到寬帶牌照,但沒有無線業務,未來著力點主要是基于有線寬帶牌照發展,由于Wi-Fi是建立在本地固網上的“熱點”,目前移動互聯網競爭激烈,對廣電而言也有很多發展新業務的機會。
不過,這次拿到5G牌照,廣電有了從事無線業務的機會。受益于政策支持,廣電握有700MHz黃金頻譜資源。如果廣電使用700MHz進行5G的廣覆蓋,那么整體的覆蓋成本將會比三大運營商降低30%左右。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我國此次5G牌照的發放能夠出現傳統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的身影,則意味著我國的傳統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將被注入新的產業發展思路及血液,這無疑會給我國有線電視行業一次重大產業發展及翻身的機遇。”
不過,在通信資深媒體人毛啟盈看來,中國廣電資金短缺,對5G投資能力有限,也不會給電信市場帶來實質性的沖擊。
目前在A股上市的廣電系公司一共有十家,總市值目前也只有800億左右,而整個廣電年收入大概只有400億左右,如果要一次新增投入600億的5G建設資金,將會非常困難。
再加上全國各省份廣電公司較分散,廣電以往也無移動通信的基礎,這些都是廣電建設5G的難點所在。
中興通訊及華為已第一時間表態
5G標準是全球產業界共同參與制定的統一國際標準,我國聲明的標準必要專利占比超過30%。在技術試驗階段,諾基亞、愛立信、高通、英特爾等多家國外企業已深度參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5G已經具備商用基礎。
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后,中興通訊及華為這兩家通信設備廠商已第一時間表態。
中興通訊稱,將積極參與中國5G網絡的商用部署和建設,與行業合作伙伴緊密合作,積極推動5G業務應用和實踐,助力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
公司具備完整的5G端到端解決方案的能力,目前和全球超過40家運營商開展5G合作,穩居5G第一陣營。
華為則表示,工信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華為公司將憑借端到端全面領先的5G能力全力支持中國運營商建好中國5G。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5G將引領全球。
此外,華為還披露了其5G最新進展:已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個5G商用合同,5G基站發貨量超過10萬個,居全球首位。
華為持有2750項5G專利,擁有15%的5G關鍵必要專利,為世界5G專利龍頭。
華為和中興均未透露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的采購數量,不過今年2月中移動曾公布2019年5G規模組網建設及應用示范工程無線主設備租賃單一來源采購結果,當時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大唐五家設備商中標。
其中,華為將為中移動提供250站5G基站、中興提供80站,愛立信提供110站,諾基亞提供30站,大唐提供30站——從這一招標情況看,華為在5G上的實力毋庸置疑。
5G的帶動作用
5G技術將使物聯網、車聯網、云服務、邊緣計算等領域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在許多技術從業者看來:“5G網絡專為物聯網而生”。它對物聯網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比4G時代快到100倍的高網速;二是和4G網絡相比,低到毫秒級的響應速度。
從前的人工智能在速度跟不上的情況下,多數為“人工智障”,然而,只有5G下的了高網速和低反應速度,人工智能助手的服務才可以通過感知萬物的“物聯網”神經,從今天的人工智障中進行“靈魂”上的升級。
人工智能助手下達的命令將不再是機械式的結構型語言,而更多是在隨心交流中完成的。譬如,4G時代,用戶需要自己完成店鋪選擇、商品選擇、付款等一系列繁瑣步驟,才能點好外賣,而5G時代只要告訴人工智能助手想吃“麥當勞的麥辣雞翅套餐”即可。
衍生到車聯網領域,5G可以大幅度優化自動駕駛體驗。
目前自動駕駛的體驗,主要源于汽車上的各種雷達。它們分布在汽車的各個方向,以感知汽車行駛中的真實路況。但這種感知無法知曉身邊的、外界車輛的狀態。車輛一旦突發進入雷達區,交通事故依然難以避免。
而物聯網則可以讓汽車除了感知身邊的道路狀態,還能隨時知曉這一區域其他汽車的速度、目標和車況信息,從而在5G網絡毫秒級的響應速度下,實現蜂群式的高效率交通網絡的構建。
5G對于虛擬與現實(VR)領域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目前來說,VR若不解決速率難題,設備供應商將很難消除暈眩不適感,這大大地限制了 VR 的使用。毫米波技術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毫米波信號不能通過墻壁,只能在相對較短的距離內工作,但 VR 耳機和控制器的距離通常只有幾英尺遠。
也就是說,5G將對虛擬現實行業產生間接地推動作用。
關于 5G 及其對各種細分市場的影響,還有很多未知因素。它很有可能重構細分市場,甚至創造在過去看來不可能的全新應用領域。然而,它對人類的最初影響,還是會從手機開始。
點擊下方了解業務詳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