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7月9日到14日,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每隔一會兒都要拿出手機,刷刷屏,看看9歲女童章子欣失聯案的進展。
奇跡沒有出現,死神不請自來。
5天,10多億人的
7月4日,小子欣被租客以“當花童”為由帶走。
原本,按照計劃,離家3天后,7月6日就該回千島湖的小子欣遲遲不見蹤影。
許許多多人都在等待她出現的消息,不想,等到的卻是最壞的消息。
小子欣的遺體被打撈出來后,她那因生計遠走他鄉、因婚姻多年不和的爸爸和媽媽,分別從不同的地方趕到寧波殯儀館,和她見最后一面。
只是,陪伴和擁抱,都成了一張過期的車票。怎樣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懺悔,也換不回那個單純善良的孩子。
02
這場悲劇的發生,僅僅源于一次輕信。
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小子欣,都不曾意識到潛在的危險。
在小子欣爺爺奶奶的眼里,這對陌生租客“看起來很實在很客氣”“說話也好,做事也好,看起來都不像壞人”。
而在小子欣眼里,這對陌生男女又是給她買玩具、零食,又是陪她玩游戲。
女租客給小子欣買的玩具
對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缺少陪伴的小子欣來說,這突如其來的關心與照顧讓她迅速對這對陌生人產生了好感甚至是一絲依賴。
一家人很快對這對租客放松了警惕,放下了戒備心,輕而易舉地為他們提供了作惡的機會。
不少網友在得知小子欣失蹤之后,又急又氣:
“爺爺奶奶怎么能同意孩子獨自和陌生人外出呢?還是去外地!兩三天!!!”
“除非直系親屬,否則再信任,爺爺奶奶也不該讓他們把孩子帶走。”
“這也給廣大父母敲了警鐘,別再只顧著掙錢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了,孩子的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身為旁觀者,我們沒有資格去指責被鄉野和輕信桎梏的小子欣爺爺奶奶,面對魔鬼租客的花言巧語,當初緣何不堅定地說“不”。
我們也不忍站在道德的高地,苛責被生活和距離所吞噬的小子欣爸爸媽媽,不管再苦再難,當初都該將這個缺愛乖巧的女孩帶在身邊。
但是,我們,身在悲劇之外也心懷憐憫的我們,曾是孩子也終將是父母的我們,不必苛責受害者但要時時反思自我的我們,應該秉持的認知是:
這樁悲劇,本質上就是監管缺席的傷痛。惟有不逃避不美化這一點,才能避免更多悲劇重現。
透過此次事件,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殘酷事實是:對于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說,要拐走一個孩子其實是很容易的。
03
拐走一個孩子有多容易?
國外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前,扮演壞人的志愿者事先和家長有過溝通:
“如果我現在去找你的孩子,你認為他會跟我說話嗎?還是會直接跑走?”
家長說,我每天都會跟小孩再三叮嚀,我確定他不會理你,你可以試試看。
結果,這名志愿者僅僅是觀察了女孩一會兒,就猜出了她的喜好。
他牽著一條小狗,很快就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利用孩子喜歡小動物這點,很快和小女孩建立了信任。
他聲稱他還有其他小狗,但不在這里。很快,小女孩就把她媽媽的話拋諸腦后,跟著志愿者離開了。
同樣,這名志愿者利用相同的方法,對許多孩子進行實驗,結果無一例外。
小狗、甜甜圈、玩具、玩偶,只要能準確抓住孩子的喜好,就能快速建立信任,然后帶走孩子。
同樣的實驗,在國內也有過。
在湖北的某街頭,志愿者跟小男孩套近乎,“你還記不記得我就住在你奶奶家的附近,是你奶奶的鄰居?”
一開始,小男孩并沒有理會志愿者。
志愿者使出了第二招,從兜里拿出一根棒棒糖:“你吃不吃糖?我這里有糖。”
結果,小男孩還是說,我要在這里等爺爺奶奶。
志愿者說,那我們邊吃糖邊等好不好?
這時,小男孩放下了警惕,問,這是什么糖。
志愿者把糖遞給小男孩,說,你爺爺奶奶怎么還沒來,我帶你去那邊找找吧。
就這樣,拿到糖的小男孩就被帶走了。
此后幾組實驗,無一例外,只要快速和孩子建立信任,孩子就會如愿和你離開。
類似的實驗,央視也做過,結果顯示,50個孩子里,有42個是可以被成功拐走的。
這個數字幾乎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參加
有沒有發現,在這些實驗里,大部分的家長都抱有一種心態:
我平時教育了很多,我的孩子不會這么容易被騙走的。
說到底,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太過放心,也就是大家口中講的“心太大”!
然而,結果卻出乎她們的意料之外。
曾經看到這樣一條評論:
孩子是不會舉一反三的,你讓他不能隨便吃別人的東西,但是你沒說過不能玩別人送的玩具,所以人販子送玩具,孩子就跟著跑了。
其實,在面對這些別有用心的成人時,你教育得再多,孩子始終都是孩子,經驗閱歷心機這些幾乎不可能比得上成年人。
在章子欣遇害事件里,兩名租客都可以從爺爺奶奶手里把孩子騙出來,你說,如果沒有大人在旁,是不是就更加容易了。
所以,不要讓孩子獨自留在某個地方,不要把孩子隨便交給別人,不要輕易讓孩子脫離視線范圍,是每個當家長應該有的思想覺悟。
04
無論是前不久剛發生的“新城控股集團董事長猥褻9歲女童”事件,還是此次的“杭州9歲女童被租客帶走”事件,這些悲劇事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
監護人的監管不到位。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各方面能力都還很薄弱,他們無法獨自一人去面對這個世界,所以需要父母的監護,需要父母的陪伴。
今年3月,寧波一對夫婦有事外出,將5歲的兒子和8歲的女兒留在家中。
小男孩為撿鞋子爬到陽臺外的雨棚上,卻再也翻不上來,急得大哭。
里屋的姐姐聽見后,急忙搬凳子站上去,半個身子探出去,努力抓住弟弟的手。
只要一個不小心,小男孩隨時可能墜落。還好消防員及時趕到現場,在千鈞一發之際將小男孩拽了上來,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因大人的監管不到位而險釀悲劇的事件比比皆是。
今年,廣東珠海明珠火車站,一名女童不慎掉進站臺與列車之間的縫隙。
然而此時她的父親正在低頭玩手機,絲毫沒有察覺。
孩子大哭并喊叫著“爸爸”,周邊人群見狀,連忙提醒列車員“先別開車”。
最終列車被暫停,女童被順利解救。
意外就像那無情的海水,一旦家長放松警惕,它就會一個大浪拍來,把我們的孩子卷走。
每一次父母的監護不到位,都可能是孩子的血和淚!
正值暑假,假期也是意外事件的高發期,有太多的前車之鑒,家長們一定要引以為鑒。
作為父母,增強對孩子的監管,是保護孩子的一道防火墻。
下面幾個提醒給爸爸媽媽們:
1、不要把孩子單獨留下。包括校門口、小區里。不要覺得這些地方人多就安全,要知道,人多也意味著魚龍混雜。
2、不要將孩子放心地交到你自以為的“熟人”手中:比如小區保安、鄰居奶奶、單位同事、租客。要知道,許多拐賣都是熟人作案。防人之心不可無,為了孩子的安全,對“熟人”亦不可放松警惕。
3、不要在朋友圈頻繁曬孩子
媽媽們常常在
夏克立分享道,自己會和女兒夏天約定安全密碼,如果有叔叔阿姨說對了安全密碼,那么他們就真的是爸爸媽媽請來幫忙的,如果沒有說對安全密碼,就堅決不能相信。夏天顯然是受到了夏克立有效的指導,對陌生人勇敢說“不”,避免了潛在的危險。
5、和孩子演練遇到陌生人該怎么辦
陌生人提出一些看上去十分正當的理由,比如,“我是來收電費的叔叔,請打開門繳費,不繳的話你家里就停電了”,孩子涉世不深,往往不知怎樣拒絕。
家長與其抱怨孩子安全意識薄弱,不如經常和孩子演練起來。假設出種種情況,比如一個人聲稱自己是快遞員過來送貨讓你開門,你要怎么做?假如學校門口有一個老人向你問路,你該怎么辦?總之,家長要把遇到可疑人等的具體方法教給孩子,而不是單單“不要給陌生人開門”簡單一句口號。
6、讓孩子熟背家庭住址、父母電話號碼。
7、讓孩子走到你的前面。讓孩子走在前面可以保證孩子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如果到人流密集的地方,要緊緊拉著孩子的手,防止被人流沖散。
一旦發現孩子走失,請立刻報警!網傳兒童走失不到24小時不能立案,是謠言!
搜尋走失的孩子,推薦用“十人四追法”,搜尋范圍在2公里以內,分為粗細兩層。粗尋安排4個人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沿著大路去找,細尋派4人分別去汽車站、火車站攔截,還要2個人一個在家留守,一個報警。
為了迅速找回失蹤的孩子,警方也在調動力量。2016年,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投入使用。“團圓”系統是一款全國6000多打拐民警內部使用的軟件。
“團圓”系統的運作模式是這樣的:
當家長發現孩子失蹤,向警方報案后,受案民警審核后立即登錄“團圓”系統上傳案件資料,包括失蹤孩子的姓名、年齡、衣著打扮、走失地點。
隨后,系統將以事發地為坐標,向特定范圍內的警方以及包括
今年6月2日,“團圓”系統上線滿3年,系統共接到兒童失蹤案3978件,找回3901個失蹤的孩子,找回率達到98%,“團圓”系統也因此堪稱人販子的克星。
孩子是賜給每個家長的珍寶,我們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不受到任何一絲的傷害。
05
為人父母,責任如山。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不僅適用于伴侶之間,更適用于父母與孩子之間。
當孩子的風險防范能力還不高時,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讓孩子時刻待在自己的視線范圍之內。
對于孩子來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存在著危險。
愿每個家長都能為孩子將危險性降至最低,為他們撐開一把遮擋暴風雨侵襲的巨傘。
愿每個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快樂地長大!
部分素材來自:閑時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