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8月,30名幼童開始赴美國留學,赴美留學拉開序幕。
1875年8月,劉步蟾等人赴歐洲留學,赴歐留學也有了開端。
從此,清政府多次派出留學生走出國門,赴美國、赴歐洲,試圖尋找一條救亡圖存的道路。由此也標志著,中國近代留學開始起步。
同時期的晚清官派留學,走了兩條道路,去美國與去歐洲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是留學生年齡的不同。先后四批赴美留學的120名留學生都是幼童,最大的15歲,最小的僅10歲,平均年齡只有12歲。而赴歐洲留學生都是成年人,平均年齡為20歲,最開始的四批留學生均是福州船政學堂與北洋水師學堂的學員。
年齡不同,選擇的教育自然不同。留美幼童由于年齡小,學習以基礎教育為主。在美國預計學習15年。出國前,他們在上海的留美預備學校已經接受了一年的中英文學習鍛煉,但到了美國后,仍要從基礎課程學習。比如為了盡快讓他們掌握英文,特意安排他們住到美國人家里,與主人一起生活。不僅要學習英文,甚至還要學習中文,因為這些留學生太小,中文基礎并不扎實,很多字還不認識。
部分留美幼童
赴歐留學生的語言問題相對較輕,他們同樣在國內接受了語言的專門訓練。在出國前,他們在福州船政學堂就已經學習了英語、法語。20歲的年紀,中文基礎扎實,基本價值觀已經形成,外語也有一定的基礎。
兩者選修的課程也明顯不同,留美幼童的科目以基本文化為主,如數學、生物、化學、天文。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專業的科目,如采礦、機械、土木工程等。留歐學生的學習則以專業的軍事技能為主,如輪船駕駛、修理,造船,火藥制造、槍炮與水雷使用,各種電氣知識等。因此,留歐學生以理論與結合為主,預計學習時間3-5年,時間上,遠遠少于留美幼童。
留學幼童的學習主要集中在美國人的家里與學校。在美國人的家里,學習英語及美國文化、禮儀。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而留歐學生的學習主要以實戰為主。學習駕駛輪船,就要到地中海上去操練。比如后來的北洋海軍高級將領劉步蟾與林泰曾都是學習軍艦駕駛的,他們在英國海軍學校學習了一年。學習造船的學生魏瀚和陳兆翱則直接去法國造船廠學習。后來成為翻譯家、教育家的嚴復則進入英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學習。后來還有學習火藥、土木工程,還有去德國的。
留學幼童相當于小學生或是初中生,學的還是基本知識。留歐學生則相當于大學生,開始專業深造。
在晚清時期,中國向外國大規模派出留學生則是世界矚目的大事。兩路留學生都得到了國際支持,美國人對赴美留學持積極歡迎的態度。早在1868年的《中美續增條約》中就規定,“嗣后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校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英法等國也同樣如此,英國大使曾專門告知清政府,英國學校眾多,隨時歡迎來留學。
留英歸來的福州船政學堂的學員
兩路留學生都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很多成為了中國近現代化的奠基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非凡的成就。如第一批留美幼童的詹天佑,是中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師,還有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等。留歐學生也同樣如此,劉步蟾是北洋海軍的右翼總兵、林泰曾是北洋海軍的左翼總兵、鎮遠艦管帶。事實上,北洋海軍的大部分將領都來自留歐學生。嚴復還翻譯了《天演論》等世界著名作品,成為一代知名思想家。
不過,遺憾的是,兩路留學生都遭遇了半途而廢,中途夭折的命運。
預計留學15年的留美幼童,于1881年遭清政府突然下令召回。理由是留學生常有違反、僭越大清祖制之舉,如剪掉辮子、信仰基督教等。清政府擔憂這些留學生長大成人后離心離德,根本無法為清政府服務,便強令召回,中斷學業。容揆、譚耀勛2人拒絕回國,其余94人則分三批回國。回國后不斷遭到冷落與批評,與原來風風光光被送出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位美國老太太與留美幼童親切交談
清政府對留歐學生的態度一直不錯,但后來適逢義和團禍亂華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內憂外患的清政府遭遇財政危機,無法再為留歐學生撥款,赴歐留學失業被迫中止,所有留學生無奈回國。
由此可見,清政府對赴美與赴歐的留學目標也有所不同。選派幼童赴美留學的目標并不清晰,比較含糊,只是以了解西方世界、學習美國文化、技術為主。而對于赴歐留學的目標則相對具體、明確,那就是學習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技術,為建設世界強大的大清海軍培養人才。
從時間上來說,赴美留學在前、赴歐留學在后,彼此相隔三年。從另一方面來講,赴美留學承擔著開路先鋒的試驗功能,而赴歐留學則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赴美留學的經驗教訓。
相比成年才赴歐的留學生,留美幼童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叛逆心理也更強。同樣是召回,留美幼童敢于冒著殺頭危險,拒絕回國。在留美幼童中,剪辮子、穿洋服,吃西餐、喝洋酒、泡洋妞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相反,留歐學生的國外生活就沒有那么豐富,基本除了學習就是實習。
留美幼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
留歐學生回來后,都是按部就班地安排在船政領域,視野也比較狹窄。相反,留美幼童回來后,分布在各個領域,視野相對開闊,思維也比較活躍。留歐學生主要服務于大清海軍,是大清體制的維護者,為國捐軀者很多。而留美幼童中,則出現了一些激烈的反叛者,甚至有人暗地里組成了“中華歸主團”,提出要將中國全面基督化。有人還成了試圖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黨,如后來的容星橋與孫中山等人聯系緊密,常參與各種革命策劃。
與兩路官派留學生一起,各種自費留學生也紛紛赴歐美、日本各國學習,如蔡元培就是自費去了德國。尤其是去日本留學,在清末達到頂峰,一度數萬人的規模。
不過,悲催的是,相比歐美“和風細雨”的教育,留學日本就基本相當于培養革命黨。說清王朝亡于留學生也不算過。
文章來源:晚清陳卿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