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V公眾號發布文章,對鄭州某醫院兒童康復科,發明的“位點加穴位
藥物注射療法”(俗稱“封針療法”)提出質疑,在醫學界一時引起巨大爭議。
原文章,現在已經被刪除,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刪除。
文章提出了一些質疑:
- “封針”療法至今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所謂的“治愈”也缺乏有效數據支撐;
- 每次封針孩子被扎入10-70針不等,給寶寶帶來巨大恐懼和疼痛,還有的患兒在接受治療后,突發癲癇或腦梗;
這是封針場景第一次被曝光?!附Y束后被抱出治療室的嬰兒大多頂著一腦袋的棉花球,血斑隱隱約約,臉上掛著淚,有些已經哭得沒了聲?!?/p>
一時間 ,這個話題被頂上的熱搜,引起了眾多討論。
然后,就有很多用戶在后臺給我們留言,問關于肌張力的問題。
原來是體檢的時候,兒保醫生說寶寶有點肌張力高,好像還挺嚴重,讓回家做運動。
家長上網查關于肌張力高的說法,直接被嚇哭,擔心寶寶會得腦癱……
還有的家長,發現寶寶拳頭攥的緊、腳趾內扣、頭后仰、飛機手等,疑惑寶寶是不是肌張力高。
看大家如此緊張,叨叨真是于心不忍,今天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寶寶“肌張力”的問題。
01
什么是肌張力
肌張力,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肌肉的張力。實際上是指,肌肉處在靜止松弛狀態時的緊張程度。
肌張力作為維持身體各種姿勢及正常運動的基礎,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醫生給寶寶做體檢時,常會活動寶寶的肢體,通過四肢和關節被動狀態下蜷曲、伸展等運動時遇到的阻力程度,來判斷寶寶的肌張力。
02
什么是肌張力高
肌張力維持身體做出各種姿勢和正常運動,一旦肌張力過高,會因肌張力亢進出現一些異常的姿勢,肢體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肌張力高常表現出,上肢肩關節內收,肘、腕關節屈曲,手指屈曲握拳狀,拇指內收;下肢伸直,大腿外展困難,踝關節跖屈。坐時兩下肢向前伸直困難,站時足尖著地,行走時踮足、剪刀樣步態等。
如果寶寶只是偶爾出現這樣的姿勢,經家長引導后可以恢復正常,那很可能不是肌張力高;
但如果在放松時仍保持這種狀態,經引導不能恢復,則很有可能是真的肌張力高,應到兒童醫院找專業的神經科醫生進行檢查確認。
03
被指“肌張力高”的可能原因
(1)特殊時期的正常反應
剛出生的寶寶全身屈肌張力都比較高,但身體活動的大部分屬于身體的自然反應,又叫反射行為。
如擁抱反射,表現為頭部突然變換姿勢或后仰,受到巨大或突然的聲音驚嚇,會手臂向兩側伸展,手張開,然后迅速收回手臂抱在身前,接著大哭。擁抱反射在每個寶寶身上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滿月之前很常見,2個月左右消失。
強直性頸部反射,也被稱為“擊劍姿勢”,當寶寶頭部專向某一側時,同側手臂會伸直,另一側手臂彎曲。這種反射在寶寶5~7個月左右會消失。
“力大無比”的抓握反射,出生開始直到5~6個月左右消失;“腳尖著地”的踏步反射,會在9~12個月左右消失。
(2)情緒反抗
有時候寶寶出現疑似“肌張力高”,很可能是因為不喜歡家長或醫生這樣碰自己。當寶寶出現不舒服的感受時,身體自然的就會去抵抗。
如家長橫抱著寶寶時,寶寶不愿意,就會用力的向后仰頭,也就是家長們常說的“打挺”。而豎抱、扶坐或放松的時候,寶寶的肌張力能夠恢復正常,頭豎的很好。這種情況,就不要自己嚇自己啦。
(3)腦部疾病
一些腦癱的寶寶早期是會有肌張力高的癥狀,但很多寶寶肌張力高只是身體發育的正常現象。只有極少部分和腦癱或腦部疾病有關。
腦癱患兒雖然會有肌張力高的表現,但并不是所有疑似肌張力高的寶寶都有腦癱。而且“肌張力高”必須是專業的醫生詳細診斷后判定的,而不是僅僅通過個別表現得出。
兒保醫生說的寶寶“肌張力異?!?,很可能是寶寶的一時的發育速度稍慢一些。
因為所有的寶寶發育速度都著一些有個體差異性,只要是在正常范圍內就沒有關系。
確實很難通過一些輕微的異常表現,來做出確切的是否是腦癱的診斷。
04
腦癱的形成和癥狀有哪些?
腦癱主要是由于大腦畸形或損傷造成的,常發生在出生前腦部未形成時,但也可能在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后發生。
新生兒時期,如果有過早產或其他搶救窒息的病史的寶寶,那么肯定要注意后面的神經系統發育情況,也就涉及到了肌張力的檢查。
這種寶寶后面如果有肌張力的異常,是要注意有沒有神經系統受損的情況的,也是要格外重視常規體檢中被指出的肌張力的問題。
早產、膽紅素腦病或嬰兒期的損傷及其他疾病都可能導致大腦受損,從而出現腦癱。但并不是說,有這些問題的孩子都會發生腦癱,只是說有這些病因的,要格外引起重視。
如果寶寶出生一切順利,各方面評估都很正常,生長發育都正常,一般情況是不會得腦癱的,那么他后面,如果檢查出來肌張力有輕微的異常,應該絕大部分都是正常的,往后隨診復查就可以了。
這一類寶寶,如果后面經過隨診復查檢查出來肌張力有明顯的異常(極少數),那么就要考慮是否在宮內的時候就有神經系統的問題,或者本身有一些基因方面的,代謝方面的,或者是新生兒時期有一些神經系統的損傷,但當時沒有被觀察到的方面。
腦癱能引起的運動障礙種類很多、程度不同,所以癥狀和體征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診斷腦癱要符合2個條件:
- 嬰兒時期出現癥狀(運動發育落后或各種運動障礙);
- 需除外進行性疾?。ㄈ绺鞣N代謝病或變性疾?。┧鶎е碌闹袠行园c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后。
以下一些警告性的體征,家長可以參考一下:
(1)2個月以上的寶寶
- 寶寶仰面平躺被抱起時,頭向后仰;
- 全身僵硬,不靈活;
- 感覺寶寶全身無力,酥軟;
- 抱在懷里時,背部和頸部持續過分后仰,感覺在掙脫;
- 抱起時雙腿僵硬或牢牢交叉呈“剪刀腿”;
(2)10個月以上的寶寶
- 爬行不協調,一側手和腿用力,另一側被拖著向前;
- 爬行時不用四肢支撐,而用屁股、大腿或膝蓋來支撐向前爬行。
如果醫生高度懷疑,可以做一次核磁共振MRI來幫助診斷是否存在腦部異常。
05
什么是肌張力低?
肌張力低,也被稱為肌張力減退。
通過觀察關節活動范圍大小,被動運動關節時,如果關節活動范圍大,說明肌張力低。
肌張力低時,寶寶自主運動很少,類似于肌肉病所導致的肌松弛,但可引出腱反射。常為腦性癱瘓的過渡形式,以后大多轉變為痙攣型(肌張力高)或不隨意運動型。
肌張力低,常會出現肌肉收縮乏力,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吮吸和吞咽動作;移動困難,大運動、精細動作等發育遲緩;練習坐、爬、走的過程遇到更多困難等。
06
肌張力低的原因
唐氏綜合征、腦癱、神經學疾病等都可能表現出肌張力低下。但并不能說肌張力低的寶寶就一定是其中某一種疾病。
張力減退的不同程度,需要由專業??漆t生來判定。
大多數寶寶體檢中被指肌張力有點低,可能只是正常發育范圍內的輕微差異。
07
家長如何做?
- 對于出生時一切健康正常的寶寶,不要過分焦慮糾結,往后隨診復查就可以了;
- 當然,有高危因素的寶寶,也確實要注意:早產兒、產前檢查有異常的、生產過程有窒息搶救病史的、出生后有在新生兒科住院病史的,這些應該是高危因素;
- 早發現,早治療;
- 面對肌張力異常的寶寶,家長在每次移動寶寶的時候都要非常小心,以免受傷;
- 讓寶寶多多俯臥趴著玩,可以促進寶寶脖子、肩、背部肌肉運動能力的發展,還對神經肌肉發育有好處;
- 在專業醫生幫助下,了解做哪些運動對你的寶寶更有益處;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許多干預手段需要家長和醫生密切配合,制定訓練計劃,評估訓練效果;
- 對寶寶的學習運動動作有耐心,不放過寶寶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多多鼓勵;
有任何疑問或懷疑,找專業靠譜的醫生做診斷和訓練指導。
不要盲目的聽信他人介紹不靠譜的機構,以免貽誤了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雖然肌張力高或低是很多嚴重疾病的表現之一,但家長也不能杯弓蛇影,通過單一輕微表現就作判斷。
更不要胡思亂想,在自己不能判斷或心有疑慮的時候,看專科醫生才是最明智的。
當然,很多時候都是家長自己嚇自己而已,希望所有寶寶都能健康平安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