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趙莉
幼童眼中的“以牙還牙”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
劉珂、雷靂譯
“以牙還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有善報”。這些熟悉的警句都表達了一個信念,即互惠性(reciprocity)是社會互動的一個基本原則。
發展心理學家Monika W?rle和Markus Paulus想知道兒童是否也將互惠性看作一種規范,以及他們是何時習得這種規范的。互惠性是多種社會互動的基礎,并起到穩定社會關系的作用。Markus Paulus說:“我們想知道兒童是否也認為人們應當以善報善?”
研究者采用了兩組兒童作為樣本:一組是47名3至4歲的兒童;另一組是45名5至6歲的兒童。首先,這些兒童觀看了不同的情境劇,在劇中一個玩偶表現或沒有表現出行為的互惠性。隨后,兒童被要求評估這個玩偶的行為。此外,研究者還記錄了兒童在觀看情境劇時的自發反應,如一名兒童在看到玩偶做出他認為卑鄙的行為時說到“那樣不公平”。
Markus Paulus說:“我們的研究表明,3歲至4歲的兒童將親社會行為看作基本規范。他們崇尚寬厚和仁慈,而不考慮行為的互惠性。到5歲左右,兒童開始發展出‘公平’這一更復雜的觀念,其中便包含了互惠的理念。這意味著,年齡稍大的兒童開始將互惠性看作一種規范,并認為人們相互間有以善報善的責任。同時,這些兒童也認為‘以牙還牙’是公平和正當的。”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9/190918105645.htm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