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零姐(jialingjie6)原創內容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轉載及合作請郵件18310230939@163.com聯系。歡迎把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眾所周知,馬思純的職業是演員,特長是唱歌和寫字。
沒想到,最近一首新歌《安然》里,她完美地糅合了職業和特長。
效果,很驚艷。
以前聽她唱《慢慢喜歡你》、《曾經的你》的時候,小姐姐就覺得,馬思純的聲音很能打動人。
這種打動不是那些大喜大悲的強烈,跟她的氣質如出一轍的是,馬思純的聲音里,有一種溫柔安定的味道,似在娓娓道來。
因此,當唱歌的馬思純,遇上最適合她的歌,大概就是這首《安然》的樣子吧。
《安然》是馬思純新作、電影《大約在冬季》的人物主題曲,講述的正是由馬思純飾演的北師大才女安然的成長之路。
一次偶然,安然遇上了臺灣男生齊嘯(霍建華飾),與他開啟了跨越30年時光的愛情,過程有美好炙熱,也有別離遺憾。
而安然,從19歲到接近50歲,也在這兜兜轉轉之中成長、釋然。
安然和齊嘯的故事,乍一聽下來,并沒有什么太過驚心動魄的部分。可有時候故事能打動人,是因為“共情”。
安然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子呢?
青春期的安然,會跳到椅子上為齊秦歡呼,愛得瘋狂。
原作者饒雪漫用了三個詞來形容安然:熱烈、積極、冷靜,這是她人生的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也許每一個從青春期一路走來的女生,都或多或少的在表面和內心經歷過。
馬思純也不例外,她說:我就是小安本人了已經。
表面上看,馬思純比電影中的安然淡定得多。
從小被愛包圍,生長在管教嚴厲的家庭,大學畢業后好幾年依然嚴守這“十點前必須回家”的馬思純,看起來更像“乖乖女”,為何能與安然產生了如此強烈的共情呢?
其實,從小被約束的她,內心深處跟安然一樣熱烈而自由。
初三的時候,她第一次讀到小說《七月與安生》,近乎天然地想成為“安生”,想活出叛逆、堅硬、灑脫的樣子。
長大以后,雖然她“沒太放肆得起來”,還是在遇到《左耳》劇本的時候,一意孤行的想去演黎吧啦。
在別人無所謂期待的時候,她拼了命的去減肥,去酒吧體驗生活,魔怔了一樣要去演那個很酷“很有名的妞兒”。
馬思純演過很多女孩,對于每個女孩,她都會投射進她自己的一部分。
曾經的壓抑,讓她想在演繹中去放肆和爆發,抒發內心的情緒。
安然的熱烈,馬思純的熱烈,除了在于面對自己所追求的事情時,那種近乎拼命的渴望以外,還在于面對愛情的無畏。
也許每個女孩在對人生徹底通透前,都會遇到這么一個人,“不見面的時候很理智,一見面了就小鹿亂撞”。
馬思純顯然是安然那一派“為愛癡狂”的女孩。因為當饒雪漫問她,是愿意選擇可以相守的“于楓”還是炙熱但不確定的“齊嘯”時,她把自己那一票毫不猶豫投給了于楓。
即便最終的結局是失戀,她也覺得,這是一段值得經歷的愛情。
有去愛的能力,有坦然面對分別的勇氣,馬思純確實是安然本人了。
在《大約在冬季》里,熱烈和積極,是分割不開的,安然的兩面。
看得出來她很上進,從初入職場到事業有成,一直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在演員生涯中摸爬滾打,不斷努力和付出的馬思純,何嘗不是在經歷著這樣的蛻變呢。
演繹《七月與安生》拿到了金馬獎,馬思純站在臺上,感謝詞都說不伶俐,但沒有忘記感謝和調侃媽媽。
為她付出很多的媽媽,其實一直不希望她進娛樂圈,因為不希望她太辛苦。
而當馬思純拿到金馬獎時,媽媽卻哭了:“我女兒終于不用被選擇了”。
一路走來,在成長的過程中,馬思純慢慢學會像安然那樣跟往事告別;在面對外界的質疑,面對這樣、那樣的困難,馬思純也學會了更愛自己,淡然處事。
在她心中,像湖水一樣平靜、冷靜,是活著的最高境界。
瘋狂去愛過、追求過,最終學會用另一種更淡然的方式去表達、存在,這樣的“安然之路”,大概就是每一位女孩成長的必經之路了吧。
因為《大約在冬季》這部電影,再次合作的馬思純和饒雪漫,都有過曾經“自卑”的青春。
也許很難想象,現在看來成就很不錯的兩人,青春期在班上是不起眼,甚至被欺負的那一位。
因為身高,饒雪漫被班上的同學嘲笑;因為以前是“胖妞”,馬思純被同學耍把戲戲弄,在她的可樂里摻粉筆灰和拖把水……
而現在提起,她們語氣里都是感嘆和釋然,更重新發現當年那個時刻的美好。
我們都喜歡讀那些平凡少女越過山丘、實現美好生活的反轉故事;我們也都對那些為愛癡狂,不失去愛的勇氣的故事,情有獨鐘。
其實,這些故事在生活中一直真實存在。
可能是那個高中時期不起眼的女生,大學畢業以后闖出了讓人羨慕的事業。
可能是班上那個曾經熱烈去愛的女生,分手告別后也不喪失愛的勇氣。
也可能是,還在努力拼搏著,尋找著真愛的你我,有過失敗有過沮喪,卻依然在前行的路途中。
人的每一次成長,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運氣或誰的幫扶,而是因為內在的力量自我戰勝,因為勇氣而自我成長。
像《大約在冬季》的安然那樣,最終活出自己的人生,與過去和解,何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成的美好呢?
回望過去,曾經以為情緒最強烈的那些時刻最重要,殊不知,成長本身才是歲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