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一條關于“北京朝陽醫院確認接診鼠疫病例”的消息在網上和朋友圈流傳,袋鼠麻麻在后臺也收到很多留言,不少家長都對突發的鼠疫感到惶恐不安。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于11月12日晚在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網站聯合發布消息:經專家會診,錫林郭勒盟籍兩名患者被診斷為肺鼠疫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得到妥善救治,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
截圖來自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網站
為了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鼠疫,更好地做好防控工作,袋鼠麻麻咨詢了醫生,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知識。
一、鼠疫是什么?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被WHO(世衛組織)規定為國境檢疫傳染病,在我國被列為甲類傳染病之首,又被稱為“一號病”。
鼠疫潛伏期一般為1~6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其危害不容小覷:起病急、病程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死亡率高。
根據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臨床表現可以將鼠疫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癥型鼠疫等類型。
腺鼠疫最常見,一般表現為高熱、惡心、結膜充血等和局部淋巴結腫大(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腹股溝區的淋巴結,其次是腋下、頸部及頜下的淋巴結),治愈率較高;
肺鼠疫常表現為高熱、咳嗽、胸悶、咳血、呼吸困難等,如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死率較高;
敗血癥型鼠疫癥狀較為嚴重,臨床表現主要是高熱、神志不清、昏迷、重度中毒血癥,進而發生感染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廣泛皮膚出血和壞死等,預后比較差。
敗血癥型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療,病死率為30%~100%。
二、鼠疫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在這里首先要明確:鼠疫不僅只是老鼠傳播的,它的主要宿主和媒介是嚙齒類動物(鼠類、旱獺等)和跳蚤,蚤類是鼠疫的主要傳播媒介。
人對鼠疫普遍易感,感染高危人群主要為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獵人、接觸染疫動物的牧民等。
鼠疫的傳播途徑主要有3種:
1、病媒生物傳播:指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
2、接觸傳播:是指人在宰殺、剝皮或食肉時接觸染疫動物,或接觸鼠疫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時,病菌經過破損的皮膚、黏膜進入人體而造成感染。
3、飛沫傳播:這種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肺鼠疫患者的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
三、鼠疫怎么防治?
鼠疫的基本治療原則,就是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療。病人如果能夠早期就診,并得到規范有效治療,治愈率非常高。
可疑接觸者也可通過預防性服藥而避免發病。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網站也特別提示: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的人員,應盡早預防用藥。可服用磺胺制劑,成人首次2g,其后4-6h服1g,一般連服5日。
如果大家發現鼠疫疑似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根據醫生診斷、指導進行治療,不要盲目亂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
個人預防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家中常備驅蟲劑
生活中常見的蚊子、跳蚤、蟑螂等,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或帶來一些有害病菌,建議常備一些驅蟲劑。
常用驅蚊劑一般都可以驅趕跳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已經證實,以下 3 種成分是寶寶可用的: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驅蚊酯(IR3535,伊默寧)。
注意:在涂抹、噴灑驅蚊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明確使用方法,避開寶寶的眼、耳、口和手等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刺激或者寶寶吃下去造成損傷,傷口處也不能涂哦。
2.注意個人衛生
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養成外出回家、飯前便后先洗手的好習慣。
3.保持空氣流通
室內注意通風,建議每天通風2~3次,每次最好不少于30分鐘,避免病菌在密閉空間內快速繁殖,有助于減少疾病感染率;疾病高發期,也建議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場所,如超市、商場、游樂場等。
4.盡量避免接觸嚙齒動物或鼠疫患者
生活中,要盡量避免接觸嚙齒動物,如鼠類、旱獺(土撥鼠)等;與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戴好口罩。
中國疾控中心提醒:如果懷疑自己與病例有過接觸,可以進行自我觀察,或向當地疾控部門主動申報,取得專業指導,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
袋鼠麻麻有話說:
在鼠疫的防控方面,醫療衛生單位和政府會更盡心盡力地做好防控工作,大家也不必“談鼠疫而色變”。
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也能遠離疾病的侵襲。希望家長們也堅持學習育兒知識,為寶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