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數學跟不上是從低頭撿掉在地上的筆開始的,那語文沒學好就一定是被書上的那些美食給耽誤了。
語文書里有各種關于美食的描寫,可謂是色香味俱全,在吃貨的眼里,語文書就是一美食推薦書。
以至于這么多年來,我連《離騷》、《出師表》、《桃花源記》都沒背下來,倒是孔乙己的茴香豆、于勒叔叔的牡蠣記得一清二楚。
語文書里的最強帶貨王,莫過于魯迅了。
記得學《孔乙己》這篇文章是在初三,十幾歲的年齡很難真的讀懂魯迅的文章,所以作為一個吃貨,“茴”字的四種寫法我都沒記住,就偏偏被茴香豆給饞夠嗆。
當時書里是這樣描寫的: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子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散開了。
當年作為一個北方孩子的我,根本都不知道茴香豆是什么,就只能把它想象成青豆,想著豆子嚼在嘴里脆脆的,滿嘴都是豆香氣的那種感覺,再想想孩子們眼巴巴看著碟子的樣子。
然后,差點被饞哭。
一邊垂涎三尺一邊覺得魯迅先生高手就是高手,寫個茴香豆都能把別人饞蟲給勾出來。
不僅僅是茴香豆,還有羅漢豆、覆盆子和月下的西瓜、閏土的猹,這些東西從魯迅的筆下出來,就好像加上了一層美食buff,猹得烤著吃,再撒點兒孜然,什么煩惱都與我無關。
其次就是汪曾祺。
他在《端午的鴨蛋》中描寫高郵的咸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試問讀了這篇文章的人,誰能不想去高郵吃幾個咸鴨蛋?
筷子一戳就冒油的咸鴨蛋實在是讓人心動,紅油從蛋黃里流出來,粘在蛋清上,流到蛋殼上,把蛋黃挖出來拌到飯里,金黃的米飯帶著蛋黃的香氣,不咸不淡。
不是我吹,就著這樣的咸鴨蛋,我能吃十碗米飯。
魯迅和汪曾祺的帶貨能力是一流的,而法國的作家莫泊桑也不差。
那篇大名鼎鼎的《我的叔叔于勒》里描寫的牡蠣,簡直是抓人的過分,過分到這么一個悲傷的故事,卻只讓人記住了牡蠣好吃。
“她們的吃法很文雅,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后嘴很快的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撬開牡蠣殼,把檸檬汁擠進去,一口吞掉牡蠣肉,最關鍵的是吸的那一口牡蠣汁,世界上可能不會再有比這更鮮的東西了。
當年幼小無知的我甚至都不知道牡蠣是什么,也對生吃心有芥蒂,但還是擋不住我對牡蠣的向往。
這三個帶貨王,就是美味的代言人,他們寫的東西,滿滿的人間煙火氣息,就算是本來不好吃的東西,在他們筆下也能變得熠熠生輝。
而像他們這么會帶貨的,在語文書里還有很多。
比如說那篇《金色的魚鉤》里,老班長做的魚湯。
“這天夜里,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盡管沒加佐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
想到老班長看到魚欣喜若狂,做魚鉤釣魚熬湯,給病號喝魚湯吃魚肉,自己卻吃魚骨頭和草根的時候,很多人都難過的流下了眼淚,也不爭氣的咽下了口水。
更有網友表示:這個饞的我一個從來不吃魚的人愛上了吃魚骨頭。
而說到魚,就不得不提《可愛的草塘》里寫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
一句話,讓北大荒變成了世外桃源,河里的魚多到用瓢舀,這是北大荒嗎,這簡直就是天堂。
其實對于一個吃貨來說,什么地方吸引力大不大,都與這個地方有沒有好吃的有關,像吐魯番,就和北大荒一樣讓人向往。
課文《葡萄溝》里是這樣描寫的: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要是這時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嘴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心根本不在課堂上了,它已經飛到了葡萄溝,沉迷在葡萄的海洋里了。
很多人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最大的心愿都是去葡萄溝吃葡萄,邊摘邊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能有人到現在為止,一個葡萄溝的葡萄都沒吃過,卻在吃葡萄的時候,總是想起這篇文章。
和葡萄溝的葡萄一樣好吃的水果還有《荔枝》里描寫的荔枝。
“母親撲啼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的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
文章里寫的一定是皮薄肉甜吃一個像喝了半瓶荔枝飲料似的那種荔枝。
要是吃到這樣的荔枝,可能也會理解楊貴妃為什么那么愛荔枝了吧。
除了葡萄和荔枝,語文書里也寫過很多別的水果,還個個描寫的入木三分,所以都過去這么多年了,我們還總是不知不覺的想起書里的場景。
就像吃楊梅的時候,總是想起《我愛故鄉的楊梅》里說楊梅吃多了牙齒就會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再喜歡也不敢多吃。
一吃楊桃,就能想起《畫楊桃》里的那個五角星。
當然,作為我們學了12年的學科,語文書也不僅僅安利了美食,它也安利了很多旅游圣地。
比如:趵突泉、桂林山水、日月潭、黃果樹瀑布、岳陽樓......
一本語文書,不僅教人知識,還是美食推薦和旅游攻略,真是一書多用。
而面對這么全面的語文書,有的人學習不好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東西。
就像聽到屈原,有人想到的是離騷,而有的人想到的是粽子。
聽到蘇東坡,有人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有人說:東坡肉真好吃。
聽到《水滸傳》有人想起那一百單八將,有人想起景陽岡的牛肉。
但是不管語文課本讓人知道了什么,都是一種收獲,學習知識是收獲,了解美食也是一種收獲。
當個吃貨,不也是挺好的嘛!
(本文部分資料源于 微博、百度百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