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爆出的一份《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匯總表》(下稱《匯總表》)令業內震驚。
這份列出了93家國內主要新能源汽車制造車企的名單上,涉及騙補的企業多多達72家。其中上汽集團、北汽集團、一汽、東風、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國內主流車企幾乎全部涉及。
“此份表單是6月份各地核查小組的匯總,并非最終公布的名單。”某車企高管透露,因此事涉及到機密泄露,已在調查之中。
但多位車企新能源板塊的高管都承認,《匯總表》的內容都屬實,只是會由于各地核查小組裁量標準不同,在事件的輕重認定上會有所不同。
業內人士認為,無論如何,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規模騙補,除了企業自身的問題,還有政策上的缺失,給了企業特別是一些短視的企業可乘之機。
而國內大型車企,特別國有企業,大都是因為借“牌照”而被拖累,這也給這些車企業敲響了警鐘。
“有牌無車”源于客車高補貼誘惑
騙補主要涉及四種情況:有牌無車、有車缺電、標示不符、關聯方及經銷商閑置;這四種騙補行為將按照騙補金額的50%進行罰款并不再發放新能源補貼;而屬于謀補行為的終端用戶閑置,則主要由于充電設施沒有建好,給予一定期限,待使用后補發補貼。
如上汽集團涉及1590輛,5105.7萬元;申沃客車涉及的424輛21050萬元和宇通客車涉及的400輛,金額11930萬元都屬于終端客戶閑置,且都已提車,半年內待充電設施建好,使用后,即可發放全部補貼
“有牌無車”是最明顯的刻意騙補行為。
主要涉及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涉及車輛1683輛,金額51921萬元;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涉及金額26156萬元;河南少林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涉及252輛,金額7560萬元;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涉及154輛,5574萬元;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涉及327輛9810萬元。
客車企業之所有有機可乘,大都利用上牌過程中的“潛規則”。
很多地區的客車特別是公交上牌,都形成這樣一個慣例。比如,某公交公司買了100輛公交車,但100輛公交車不可能全部開到車管所上牌,所以,一般僅需要象征性開幾輛過去,而這就很容易讓企業找到漏洞,車尚未生產出來,但牌照已經上好了,再憑借上牌的數量,去申報補貼。
從上述五家騙補“巨頭”的騙補車輛數量和金額可以算出,平均一輛客車僅國家補貼部分就高達30萬到50萬。實際上,之前國家的補貼標準是8米以下補30萬,8米以上補50萬,另外地方一般都配套再與國家按照1:1進行補貼,一輛超過8米的車,到手100萬元補貼是行業普遍標準。
“客車企業補貼金融巨大,這也是客車企業為獲得補貼不惜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某企業高管認為。
關聯交易問題在于補貼方式不科學
只要實現銷售就能拿到補貼,一些客車企業明著上假牌照騙補,另一些,則通過關聯交易假象,企圖蒙蔽過關。
天津比亞迪、天津清源、國宏汽車、上海華普、江蘇陸地方舟新能源電動車有限公司、江蘇奧新新能源、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湖南江南汽車有限公司、重慶力帆、重慶瑞馳、比亞迪汽車等知名的、不知名的汽車企業,都出現再這張名單中。
“導致關聯交易的主要問題是新能源補貼政策的漏洞導致。”車企多位新能源高管認為,關聯交易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補貼金融與造車成本之間的差價。
也就是說,如果一輛車的造車成本僅需6萬元而國家政策補10萬元,企業只要把車造出來,再賣給關聯公司,即便把車全部銷毀掉,也能賺取4萬元差價。
“這種情形的騙補,調查起來比較方便。”某企業高管認為,只要審核企業生產成本就能發現問題。如果車輛生產成本高于補貼金額,企業就不會騙補。而生產成本低于補貼金額的,幾乎可以確定無一例外為了騙補。
根據現行補貼政策,續航里程150公里到200公里之間的純電動車國家補貼4.5萬元,續航里程250公里以上的補貼5.5萬。但是,不同的車型,要實現相同的續航里程,所需的電池數量是不同的。比如,一輛微型車,達到150公里甚至250公里很容易,而一輛中級車,達到相同的里程,所有的電池成本肯定高得多。
如兩門的車與四門的車,電壓七八十伏和300多伏的車,補貼金額是相同的。
一些企業也正是利用此政策漏洞,低成本造低端電動車,沒有市場,只需左右倒右手,扣除成本后,補貼即全是利潤。
不可忽視的“借殼”問題
“上述“關聯交易”一般主要出現在品牌知名度低,短視的企業,利用新能源政策賺一票的企業。”上述高管分析,一些小品牌,成立之初就為鉆政策的空子,騙補而來。
然而,《匯總表》也顯示:奇瑞、吉利、比亞迪紛紛涉及?其中吉利汽車涉及15560輛共70020萬元。
“吉利被康迪和知豆害了!”在記者采訪中,吉利某高層透露。
7月25日,吉利發布公告稱,將以總價人民幣13.46億元出售旗下康迪、知豆兩家合資公司的股份。吉利汽車分別持有康迪、知豆50%和45%股份。
吉利出售知豆和康迪真實目的,隨著《匯總表》的曝光而明了。《匯總表》顯示,僅吉利旗下的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就涉及8908輛,金額43200萬元。而康迪電動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華普與浙江康迪合資而成。
而吉利汽車CEO桂生悅也表示,吉利自己品牌的電動車——帝豪并未發現任何不當行為。但桂生悅并未證實知豆和康迪是否有違規行為,但表示吉利汽車將把知豆和康迪轉給母公司吉利集團,并于下個月生效。
康迪和知豆之所以成為吉利子公司,主要的原因在于利用吉利的汽車生產銷售資質,因為沒有資質,一些企業通過掛靠有資質的企業來實現生產和銷售,擁有資質的企業,順勢獲得股權和收益。
如康迪和知豆能為吉利汽車帶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不過,隨著騙補事件的曝光,也為車企“借殼”敲醒了警鐘。
一旦發生問題,后果誰來承擔?比如,當康迪和知豆因為騙補而面臨巨額罰款時,不僅影響了吉利的聲譽,還可能使吉利承擔連帶責任。
“騙補”引發的行業反思
在記者采訪中,大多數的企業都對騙補調查拍手叫好。“騙補調查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江淮汽車某高層對記者表示。
江淮已經與蔚來汽車簽訂了代工協議,此外還與大眾汽車簽訂了新能源框架協議,將在新能源范圍內進行合作。在看到吉利遇到的問題后,江淮在對外合作時,會更加謹慎。
而“騙補”清查也將推動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補貼的目的是為了推動行業技術的進步,但是之前的普惠政策,對高成本、高技術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實際上是不公平的。”上汽集團、北汽集團等幾家大手筆在新能源領域投入的新能源負責人認為。
而“騙補”調查后,政策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如針對客車的補貼今年已經大幅度縮水,與此同時,《新能源客車安全標準》也已經在制定之中,一旦標準提高了,那些“做假”的小企業,也就沒有能力再造假騙補了,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而乘用車市場,正在醞釀“補貼+積分制”的補貼政策,車企平均油耗越低,新能源汽車賣得越多,積分越高,積分可以變現成為車企的利潤,而真正市場化以后,低水平的新能源汽車,是得不到消費者認可的,騙補也就無從下手。
而一位元老級新能源專家提醒,新能源騙補,也該對未來的政策制定有所啟發。“為何一些車出現‘有車無電’的騙補情形?除了一些企業故意‘騙補’還有部分是迫不得已,因為新能源的電池到現在還跟不上。”該專家表示。
他認為,新能源騙補事件,該引起國家有關政策制定部門好好總結。比如之前在新能源領域推出的十城千輛工程,最終只實現10%左右,之后,緊接著就推出更大規模的新能源整車補貼,而在整個過程中,對應用端補貼過多,而前端研發的補貼太少,這不僅導致了騙補的發生,也致使新能源前端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
"愉觀車市"由入行十多年的汽車記者俞凌琳創辦,本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原創,并僅代表個人觀點,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
作為新聞第一線的記者,本公眾號堅信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所以不造謠,不傳謠,全部新聞來自一線采訪,為您打造真實、專業的輕松汽車財經。
如果您喜歡,請長按二維碼識別、點擊標題下方的"愉觀車市"或請查找微型公眾號“yuguancheshi”并請加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