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特獎候選人惹爭議,一周閱讀3000頁文獻,網友:不相信!
近日,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大會——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清華特獎,這是一項堪稱清華大學最高榮譽的獎學金,獲獎者無一不是各自院系內最出類拔萃的學霸,比如曾獲得2016年特獎的陳立杰,他的一句“我立志為人類智慧添磚加瓦”曾令無數人激動不已。
?
今年同樣有15個院系的15位候選人參加了現場答辯,他們分別是航天航空學院王文超、電子系成大立、環境學院高雋、機械系周冉、土木系鄧佳琦、新聞學院黃一洋、水利系崔世博、車輛學院魏一凡、計算機系高天宇、自動化系趙文亮、軟件學院游凱超、化工系王力鋮、化學系王振翎、生命學院葛霄飛以及人文學院張博涵等。
?
答辯現場,各種獎項、成果橫飛,第一、滿分之聲不絕于耳,令人不禁感嘆:不愧為天之驕子啊!但是,許多人在看完特獎答辯會之后,對其中一位候選人提出了質疑,這是怎么回事呢?
?
在答辯會上,來自人文學院的張博涵介紹詞是這樣寫的:從日出到深夜不斷地學習和閱讀,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過3000頁,一年完成3000詞左右的論文32篇,在交換期間取得了全A的成績。此言一出,這位清華大學特獎候選人火了,網友們的評論也炸鍋了!
?
有網友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張博涵每天吃飯加睡覺的時間為6小時,那么他要想一周閱讀3000頁英文文獻的話,每頁文獻的閱讀時間為2.5分鐘,這還沒算他寫論文的時間。因此,許多網友質疑:看一頁文獻只要2分多鐘,什么文獻?難度如何?看完文獻是否需要思考?不相信!
?
其實,早在答辯會之前,清華大學就曾推送過15位候選人的介紹。在第一次推送的文章中寫的是“張博涵每周英文學術閱讀量超3000篇”,顯然相關工作人員發現了不妥,在第二次推送的文章中改成了“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3000頁”。
那么,這位清華大學特獎候選人是否真的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3000頁呢?首先,我們排除張博涵“天賦異稟不需要睡覺”以及他掌握了“量子波動速讀”等不現實的因素,我覺得,他在統計文獻閱讀量的時候,或許將只讀過提綱、摘要、總結的文獻全部按照全文的總頁數算進去了,夸大了自己的文獻閱讀量。
?
可以肯定的是,張博涵的其他各項榮譽都經得起推敲,他是一位十分出類拔萃的學霸。那么,作為一名頂級學霸,他為何要夸大自己的文獻閱讀量呢?我覺得,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覺得這樣一個如此有震撼力、奪人眼球的數字能夠增加他通過特獎答辯的概率。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而特獎又是清華大學最頂尖的榮譽,在這樣高水平的答辯會上,候選人還要用“每周3000頁”這樣奪人眼球的數字去包裝自己,這值得清華大學以及我們所有人進行反思!你覺得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