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算起來怎么也有上萬條胡同了。哪個胡同才是最老的胡同呢?
我們今天來說一說一條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胡同——磚塔胡同。
磚塔胡同
說起北京的胡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腳下能踩到的多是明清時有的,元代的胡同少之又少。雖說拆遷的消息頻頻傳出,但這個始存于元代的“老”胡同卻是遭到破壞較少,風貌保存較好的胡同之一了。
磚塔胡同的來歷
磚塔胡同位于北京的西城區,在西四牌樓附近。之所以叫磚塔胡同,是因為胡同里高高地聳立著一座青磚古塔。
萬松老人塔
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師,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萬松老人法名行秀,俗姓蔡,河南洛陽人。萬松行秀禪師自小聰慧,在河北邢臺的一座凈土寺里,用了十年時間讀遍寺內所有經書,在外游歷后在河北磁縣的大明寺定居,專攻禪學一門,后來成為了禪宗的大禪師。晚年他又回到了邢臺凈土寺,自號“萬松野老”,外面的人尊稱他為“萬松老人”。金代時萬松老人就收到了金章宗的極力贊賞,元世祖忽必烈、名臣耶律楚材等紛紛投身于這位大禪師的名下,當時萬松老人的地位相當于元朝的“護國法師”。
萬松老人
幾年后,大禪師溘然圓寂。為了紀念恩師,在元世祖的授意下,耶律楚材為萬松老人筑造了一座樸素別致的青磚葬骨塔。緊鄰磚塔北面原來是一排民居,對面則是空地。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有人在對面依塔建屋,越來越多,后來還有人開起了酒肆飯店,逐漸熱鬧了起來,于是一條胡同就這樣形成了,這條胡同被人稱為“磚塔胡同”。
關于磚塔胡同的古老,可以從元人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分姓业阶糇C。在劇的第一折中張生與龍女定情后,家童湊趣,與龍女的侍女梅香調情。家童云:“梅香姐,你與我些兒什么信物!”侍女云:“我與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尋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足證元大都城里,已有磚塔胡同。
700多年的風雨歷程
有點可笑的是,這座磚塔還成為了胡同里那些酒肆伙計磨刀的地方,只要菜刀鈍了,他們就在磚墻上“磨刀霍霍”。
到了明代,有位云游僧名叫樂庵,從江南一路來到京城。當他走到這條胡同,遇見磚塔,頓時幡然醒悟。通過募捐他買下了這座磚塔,并進行了一番裝修。此后,他便長居塔內,守護了大半生。等到這位和尚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后,磚塔也就沒有了主人,漸漸荒廢破舊不堪。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因乾隆皇帝的惻隱之心得以重修。1927年有人在塔的北側設了一道小門,并在門檐上書寫了“元萬松老人”五個字,人們才大致清楚這座塔的來歷。
這條胡同也跟磚塔經歷了同樣的歲月,但也有著屬于自己的生活軌跡。據說,元明清三朝磚塔胡同一直都是京城娛樂中心之一。除了酒肆飯店外,每天還有熱鬧的戲曲雜劇。當時的酒肆里通常都會設有這種娛樂節目,用來吸引顧客。
元代流行雜劇,明代流行傳奇劇,到了清代就是京劇了。這條胡同里,那些戲院與酒肆連在一起,人們喝酒聽戲好不樂哉。
磚塔胡同的影響力帶動了附近的幾條胡同:口袋胡同、錢串胡同、玉帶胡同等,也搞起了自己的戲班。以磚塔胡同為中心,周圍幾條胡同內擁有的戲院不下30家,每天鑼鼓喧天曲藝連連。明代時,官府機構專門在東城設立了教坊司,撥專款大搞戲曲音樂建設。在官方競爭下,磚塔胡同一帶慢慢喪失了往日的熱鬧。到了清代,磚塔胡同的功能又變了,被軍事機構機營占據,成了右翼漢軍排槍隊的駐扎營地。因為軍營的文娛需要,磚塔胡同一帶的歌舞曲藝再度興起。
到了1900年,義和團進攻對面的教堂時,將這里作為了陣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胡同里的戲班樂戶紛紛外逃,從此之后,這條胡同成為了一條安靜的居民區。
胡同內住過的名人
現在塔院內開設了正陽書局
1923年魯迅在與周作人反目后從八道灣搬來磚塔胡同61號(現84號),并在這里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國小說史略》等作品。
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曾居住在磚塔胡同43號(今95號)并在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27年劉少奇隨北方局由天津遷到北平,暫住在磚塔胡同四眼井10號的同事家里。
磚塔胡同做過宗教中心、娛樂中心、軍營重地;見識過酒肆勾欄的喧鬧,也承載過日常生活的平靜;經歷過普通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見證名人大家的歷程。像是一面鏡子,照耀世人的滄桑。
資料來源:中華讀書報、光明日報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