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電視劇《老酒館》創作研評會日前在北京召開,《老酒館》編劇高滿堂介紹了創作歷程和心得體會。
著名編劇高滿堂
在高滿堂看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無論是歷史劇、年代劇,還是當代劇,只有具備了現實意義,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
高滿堂認為,目前,電視劇創作犯了一個通病,就是情節的列車在狂奔,人物還在始發站。影視劇作品應努力把自己劇中的人物放到影視的歷史櫥窗里,具有審美價值和保存價值。藝術典型形象可以準確的折射一個時代,更具有收藏價值。
當前電視劇很難讓人感到臺詞的魅力,基本上是流通的貨幣。影視劇臺詞應該講究個性,講究是從心底發出來的聲音,充滿真情實感,要有聽覺的魅力和享受。
以下是高滿堂的書面闡述:
看到《老酒館》劇組的主創人員,我很興奮。劉江導演擅長現實主義創作,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演員陣容非常強大,有陳寶國、秦海璐、馮雷、王曉晨、程昱、劉樺、馮恩鶴、鞏漢林、方清平、袁姍姍、牛犇、石兆琪、白志迪等等,這是一些具備真正戲劇功力的演員,如同我當年看到我創作的《闖關東》所見的演員陣容那般欣喜。今年三家衛視黃金檔播出了我十多年前創作的電視劇《闖關東》《家有九鳳》和《北風那個吹》,這三部劇能在十年間反復重播,一句話,就是它耐得住時間的檢驗。
我希望《老酒館》也能如此,不求一時火爆熒屏,但求時間磨礪,經得起長久。本劇創作特色如下: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
大家都在談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我認為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無論是歷史劇、年代劇,還是當代劇,只有具備了現實意義,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90多年前的老酒館,今天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看什么呢?年輕的觀眾和我們幾乎是隔著一道墻,是兩個世界兩種語境。我們既不能抱著老的戲劇觀念孤芳自賞,更不能無視當代觀眾更新的審美需求,《老酒館》一定要讓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我們的英雄人物穿透這堵隔離墻,深入到當代觀眾心里,我們認為這種傳達,當代題材能做到,年代劇也應該能做到。
血脈是傳宗接代的根本,也是文化傳承的根本,優秀的文化傳統,無論到了哪一代,這種血脈不能斷。特別是“仁義禮智信”,它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內核,有了這個內核,我們就可以從表達的起點抵達審美的彼岸。所以,《老酒館》必須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接天氣、接地氣、接人氣,既不能高大上,也不能狗血離奇,真實的歷史給與我們這么真實的藝術創作背景,給與了我們這么些血肉豐滿的人物,我們沒有理由為了取悅市場、邀寵觀眾而把我們豐富的歷史隨意化、碎片化、歪曲化,一句話,不能糟蹋歷史!我們不能愧對歷史,不能愧對先人,不能愧對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當然,藝術創作不能拘泥于歷史,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我以前說過一句話,藝術創作有兩個翅膀,一個是生活的翅膀,一個是想象的翅膀,但是,雄鷹高飛,它必須從堅實的大地起飛。
人物塑造要追求藝術典型形象
目前,電視劇創作犯了一個通病,就是情節的列車在狂奔,人物還在始發站。我們看到的是藝術形象,而缺乏藝術典型,主創人員應該有出息、有決心,要在自己的作品里留下不是一般的藝術形象,而是藝術典型形象,努力把自己劇中的人物放到影視的歷史櫥窗里,具有審美價值和保存價值。藝術典型形象可以準確的折射一個時代,更具有收藏價值。
電視劇《老酒館》中,陳懷海這個人物的原型是我父親,但是真實的父親并不具備現在劇中陳懷海這種典型性格。其實劇中陳懷海這個人物是我理想中的父親,什么是理想中的父親?就是可能我用一生也做不到劇中陳懷海這個藝術形象,但是我仰慕他,希望能成為這樣一個人物。做不到和仰慕,這中間就給了劇作家以極大的想象和創作空間,這個空間就給了劇作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認為只要對人物有了敬畏和仰慕之情,才能塑造出一個藝術典型形象。
英雄產生于平民之中,平民生活的煙火氣才能使藝術典型人物充滿了豐富性和真實性,這個原則不能丟。我們把陳懷海這個小人物放到一個大時代的背景里,又有眾多的群像烘托,構成了一幅生動鮮活的人物群像。而陳懷海所堅持的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仁義禮智信”,使這些人物融匯貫通,緊緊地圍繞在陳懷海周圍。在電視劇人物創作中,不能平地起高樓,我們強調的是主要人物如月亮,周圍群星燦爛。
陳懷海的為人處世是這個劇中的核心,我們從多側面多角度去塑造陳懷海這個人物,這就有了豐富性和多樣性。他的為人處世和我們當今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經商之道,都具有現實意義。
臺詞語言要充滿真情實感
當前電視劇很難讓人感到臺詞的魅力,基本上是流通的貨幣。而我認為,一部劇,臺詞是半壁江山。我們的臺詞應該講究個性,講究是從心底發出來的聲音,充滿真情實感,要有聽覺的魅力和享受。一句話,浸心入骨,聽而難忘。《老酒館》的臺詞要相當講究,不僅是陳懷海這個主要人物,其他20多個人物,也要講究。八方來客,各階層的人物,都要準確生動,這部劇應該是一部臺詞的盛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