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如果你關注互聯網圈,那你對“黃太吉”這個名字絕對不會陌生,前幾年可是鼎鼎大名的網紅店,在鎂光燈下風光無限,曾經估值高達12億人民幣,然而如今卻因為拖欠貨款,而被列入了失信執行人名單!
天眼查數據顯示,3月7日,“黃太吉”主體公司暢香利泰(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因拖欠供貨商83萬元貨款被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執行人名單,同時這也是黃太吉繼2018年11月后第二次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而被法院列入失信執行人名單。
黃太吉的故事,其實是無數網紅餐飲店的縮影,曾經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媒體曝光的熱點,然而卻在高開高走的閃亮登場之后急轉直下,不斷衰落直至銷聲匿跡。
那么,我們就要問了,黃太吉究竟做錯了什么?這些網紅店們為何往往只是曇花一現?
1.沒有產品的營銷只是無源之水
漫觀這些網紅店,大多都有一個亮點,那就是營銷都能玩的創新出奇、花樣繁復,而黃太吉更是其中的一把好手,創始人赫暢在營銷行業扎根多年,做起營銷來自然得心應手。
黃太吉的營銷事件,至今都是互聯網圈的經典案例。煎餅果子包裝精美、文案抓人,店面裝潢新奇、講求情懷,墻上互聯網大佬們的名人名言打滿雞血,“在這里,吃煎餅,喝豆腐腦思考人生?!狈路鸪粤艘淮渭屣?,人生就得到了一次升華。
各類營銷活動也是層出不窮,憑借“美女老板娘開奔馳送煎餅果子”“外星人講課”等手段在微博上引起瘋狂刷屏,一躍成為新晉網紅,讓一個小小的煎餅果子的店鋪排隊,像高考時一樣千軍萬馬。
那時的赫暢可謂是意氣風發,拿到了創業工場的數百萬元天使融資,提出了要打造“中國麥當勞”的計劃,甚至放出豪言說要把黃太吉開到美國去。
營銷倒是做的漂亮無比,可是產品卻是很不走心。小編作為一名在北方長大的資深“煎餅”吃貨,當年也曾沖著黃太吉的名頭去品嘗了幾次,但是實在是大失所望,感覺味道遠遠不如公司樓下的煎餅大媽。
不過,雖然味道不好,但是價格高啊,黃太吉的煎餅居然能賣到30塊錢的價位,煎餅本是一種平民化的食品,即使再講究情懷,也不足以支撐這么高的價格。
這不是小編一個人的看法,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黃太吉傳統美食(建外SOHO旗艦店)在大眾點評上共有1080個評價,五星評價有115個,占比11%,四星評價308個,占比29%,三星+二星+一星的差評竟然占比高達60%,而海底撈(望京店),五星和四星點評均為46%,三星+二星+一星差評比例僅8%。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黃太吉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而據赫暢本人在后來的講話中,也對自己的過度營銷進行了反思——雖然各式各樣的營銷事件讓黃太吉成功提升了媒體曝光量、博得了用戶點擊量,但并未轉化為實在的客流量!
產品是一、其他是零!再花式的營銷,沒有產品品質的支撐,也無法贏得消費者的長久關注。
2.沒有實力的擴張,只是無本之木
剛開始,赫暢是想做“中國的麥當勞”,把煎餅店開到大江南北,但是很快他就意識到,人們雖然愛吃煎餅,但不能老吃煎餅啊,場景上還是存在很大限制,于是,他又提出了一個新創意——打造“類百麗模式”。
百麗是一個女鞋品牌,同時有多個子品牌,黃太吉是想效法百麗,同時推出多個食品品牌,從而占領白領午餐消費生活圈。
于是,一夜之間,黃太吉大變身,從原來的煎餅專營店發展出了多個業態——“從來”餃子館、川渝風味的“大黃瘋”小火鍋、主打燉菜的“牛燉先生”以及“叫個鴨子”“幸福小冒菜”……光看這些種類,的確是能滿足消費者的午餐需求了。
但是,面對這些花樣繁復的品類,我們就感到迷茫了——黃太吉到底是干嗎的?它這樣做和商場的美食街、小吃攤有什么區別?
在中國的波瀾壯闊的商業史上,有太多死于盲目擴張、盲目多元化的案例了,當你的實力還不足以匹配你的野心時,當你連自己的主業產品都沒有做好時,卻貿然拉長戰線、開啟多品牌模式,無疑是自尋死路。
果然,此路不通。黃太吉旗下的諸多商店入不敷出、紛紛倒閉,類百麗計劃全面破產。
但這次的失敗并沒有讓赫暢好好冷靜下來反思,回歸主業、專注產品,而是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計劃——“轉型外賣平臺”。
鎂光燈下的赫暢依然是激情澎湃:“今天的黃太吉已經遠遠不是昨天的那個煎餅了它革了自己的命。我們還要革整個外賣行業的命,挑戰不能盈利的外賣O2O們。”
黃太吉想做的是,自建中央廚房,自營外賣渠道和配送,聯合國內知名的一些傳統餐廳入駐,由黃太吉的外賣團隊配送,采取抽成的方式合作,幫助他們拓展專門面向白領人群的精品外賣。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黃太吉剛開始確實吸引了一些商戶,但是很快他們就因為成本太高而紛紛撤走,因為在黃太吉的這個平臺上,他們不僅要自掏腰包對消費者進行補貼,還要承擔抽成成本,每單高達40%-50%!非但不能賺錢,而且還得賠錢!
更何況,此時外賣市場更有強敵環伺。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這些大巨頭已經牢牢霸占了外賣市場,動輒就是幾十億的燒錢大戰,無論是平臺的影響力,還是自身的硬實力,都是黃太吉這個小蝦米難以匹敵的。成本又高、流量又差,商戶憑什么還要和你合作呢?
至此,黃太吉的兩次轉型均宣告失敗。在2106年9月時,曾經媒體曝出黃太吉北京門店縮減了一半。2017年,黃太吉北京的門店數量再次收縮,百度地圖能搜到已經僅剩12家左右。時間來到2019年,黃太吉已經徹底涼涼!
3.沒有講求實際的創新只是空中樓閣
綜觀黃太吉的成長發展道路,我們可以發現,它是成也創新、敗也創新,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創新出奇的營銷花樣吸引了一時的眼球;而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盲目求新求快而忽視了商業的規律——產品的品質、自身的實力。
花無百日紅。這不是黃太吉一家店所犯過的錯,近年來太多的網紅餐飲店從人氣爆棚到人走茶涼,皆因如此。
在產品層面,黃太吉最多只是不好吃而已,而同樣也賣煎餅的“仰望包角布”卻是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它甚至曾把煎餅果子賣到了38元天價,但在寧波分店被曝光廚房衛生問題后便一蹶不振,風光不再了。
而主打港式點心和花樣糖水的“一籠小確幸”,則是遭遇了食物中毒事件,在關門整改、重新開業之后,卻早已是人走茶涼。
“食品安全大于天”,作為一家餐飲店,當你連食品安全這樣的底線都無法堅守時,再多的營銷恐怕也無法拯救你。
在品牌層面,沒有自身的實力作為支撐,卻盲目擴張,勢必會讓企業不堪重負、走向衰落。比如曾經火爆上海的WinHouse,除了創意的營銷之外、更有頗受好評的菜品和服務,在這一點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網紅店。但是,它最終還是倒了,倒在了盲目擴進的路上。
門店是開起來了,但是資金卻是有限的,運營與服務難免捉襟見肘,相應顧客數量也會下滑,從而進一步加劇資金緊張…….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安聚禾總結
總之,太多的案例已經證明,沒有講求實際的創新只是空中樓閣,希望我們的創業者,能記住這些前輩們犯過的錯,不要只顧著抬頭仰望星空,卻忘記了低頭看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