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周刊-巖松說
白巖松
體育課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當中,長期不受重視,不過,這種局面可能要徹底改變了,本周四8月8號是中國第11個全民健身日,在這個健身日到來的時候,全國各地圍繞中小學體育課如何上好的內容可是真不少,那是因為在今年推出的健康中國行動當中,十五大行動,其中有一個就是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所以社會各界開始重視,其中一個重要的抓手,就是開齊開足中小學的體育課。如何開齊開足體育課,如何讓體育一方面增強孩子們的體質,另一方面要健全孩子的人格,還能錘煉孩子們的意志,當然還得享受樂趣。《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以體育人。
體育老師也走紅地毯
本周二的上海世博中心,在由教育部體衛藝司、耐克等聯合舉辦的“活力校園創新獎”頒獎典禮上,來自全國百余名體育教師成為鎂光燈下的明星,其中30人獲邀赴美訪問交流,這樣頗具儀式感與榮譽感的活動已舉辦三年。來自克拉瑪依第十小學的趙羿淞,因自創了一套籃球訓練升級系統獲得“校園體育文化創新獎”,但他的脫穎而出多少有點被逼出來的意味。
克拉瑪依第十小學體育教師 趙羿淞
家長和老師都會覺得,趙老師您這老帶著孩子打籃球,我們孩子天天打籃球會不會影響學習,跟學習時間發生沖突了,他就骨子里就覺得體育課就是在玩。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 盧元鎮
體育教師,特別是中小學體育教師,不僅僅他這個職業沒有受到人們重視,甚至還經常對他進行羞辱,比如說誰誰誰的數學你是體育老師教的,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你的外語是體育老師教的,使得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沒有尊嚴,所以我們國家的體育老師流失得非常厲害。
走在紅毯上的林美珍
去年獲得“體育活力校園創新獎”的林美珍,和趙老師有著同樣的困惑。今年她又被評為2019“活力校園大使”而再次獲邀來到活動會場。十年前她去小學支教,成為該校唯一的體育老師,林美珍最大的苦惱是體育器材的缺失,孩子們因此被困在教室里追逐打鬧。她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做出一些好玩的東西吸引孩子走出教室。
林美珍設想把輪胎用在體育活動中。她跑遍各個修車店收集自行車輪胎,研發出幾十種與輪胎相關的體育游戲。但她隨即被家長質疑荒廢學生學業,而一旦學生受傷更會給自己的體育教育帶來滅頂之災。
泉州市永春仙嶺小學體育教師林美珍
有一個輪胎車,在玩的過程中,結果我因為那天忙,所以我輪胎那個小輪子忘記去檢查了。在拉的時候那個輪子跑了,孩子摔在地上了,膝蓋破皮了。我當時嚇壞了,按我們那個說,是教學事故,我趕緊追過去,結果我去追孩子,孩子去追輪子,他根本就顧不上自己膝蓋已經受傷了。我想他家長就一直看著他的孩子,他心里應該是跟我的想法是一樣的,沒想到自己的孩子是這么堅強,換作別的孩子肯定哭了。
飲料瓶可以做成閩南舞龍燈、小風車和陀螺,制作這些花樣時林美珍總是被孩子們團團圍住,被稱為魔法師;孩子們拿著這些小玩意或個人或幾人組合,一起瘋跑、比拼。他們的表情正是在林美珍的創新發明中豐富起來,愛動愛笑了、想象力也飛了起來,一些發明還因此受學生啟發,她逐漸被更多家長理解而有了名氣。如今,林美珍可憑一己之力引來各方對學校體育活動的投入,體育在當地逐漸被看重。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 盧元鎮
我們過去清華大學講的一個口號是很對的,就是七加一大于八,就是七個鐘頭念書加一個體育活動的時間,比你念八個鐘頭的書成績要好。一個孩子,如果他在兒童階段沒有參加過游戲,他一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包括NBA里面一些運動員,他們最后在社會上的成功也比一般人比率要高。所以這個體育,不應該成為智育和體育對立的這么一個環節,恰恰是應該互相促進,使人全面發展。
白巖松
這些年在網上常有一句俏皮話是這么說的,你的語文這么差,是不是體育老師教的?你的數學這么差,是不是體育老師教的?看似幽默的話語背后,也隱藏著對體育老師的不屑一顧,其實真要是像這句話說的那樣就好了,起碼說明體育老師足夠多。可現實中或許常常是,我們的體育課是隨便找個老師教的。這個短板,想要開齊開足中小學的體育課就必須補上,更重要的是:學校體育內容不僅包括基本的運動技能和專項的運動技能,很重要的還要組織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也就是說除了教會、勤練,還得常比賽,而要常比賽,沒有更專業一些的體育老師帶領指導是很難的,如何保障常比賽?
最大的革命就是要“常賽”
在“全國小學體育活力校園創新獎”頒獎典禮上,來自新疆克拉瑪依的小學體育老師趙羿淞獲得了“課外體育教學創新獎”。趙羿淞的創新開始于他對體育課堂的觀察,他發現,學生們喜歡體育,卻并不喜歡上體育課,以前的體育課枯燥無味,只有機械的練習和放羊式的自由活動,缺少比賽的樂趣和競爭的激勵。
趙羿淞從學生著迷的電子游戲中找到了靈感。“學生每天下課就是討論電子游戲,后面我就發現這個游戲最吸引人的點,我覺得就是打怪升級,你級數高你就是牛,所以我就把他這個照搬過來,打球升級。”
趙羿淞設計的籃球升級模式總共有十級,十級為滿級,到滿級了以后就有資格進校隊。體育最大的魅力在于比賽和競技,在籃球升級卡的基礎上,趙羿淞在校園里組織起最基礎的籃球比賽。在班級內部,每個學習小組組成一隊進行班內對抗,每個班又選出班隊,在六年級畢業時,趙羿淞會組織各班班隊進行畢業生籃球聯賽。
克拉瑪依第十小學體育教師 趙羿淞
畢業生籃球賽我還給他們會寫一個每天的通訊報道,語言文字就非常幽默,比如說只見孫翔帶球突破,手拿菜刀砍電線,一路火花帶閃電,殺入籃下舉火燒天之類的。然后學生們每天爭相看數據,爭相看報道,而且這些數據和報道都是我培養出來的助教他們在下面統計。打到決賽的時候,我會邀請我們當地非常著名的裁判,還有DJ(音樂主持)之類的,過來比賽搞隆重一點,扣籃大賽直接上,然后學生們就玩得非常high。
在這一場場比賽中,學生對籃球的熱愛逐漸增加,學校的籃球氛圍也日益濃厚,學校的男女校隊在近幾年的市籃球賽中名列前三。更讓趙羿淞欣慰的是,通過籃球競賽,學生們的規則意識和競爭意識都在加強,而且他們也沒有因為經常比賽耽誤學習。
克拉瑪依第十小學體育教師 趙羿淞
籃球隊里的學生,將近有一半都是全校前二十的。競技體育比賽讓孩子很有競爭力,讓他們真正在賽場上的時候,他們才知道比賽第一,才是強者,這樣對于他們整個人格完整度的塑造是非常非常可貴的一件事。
談及校園體育競技的意義,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盧元鎮認為,在校園體育中推進競賽,不僅僅具有體育意義,還具有社會意義。“咱們可以想一想,我們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沒有一門課教你怎么競爭。但是這些人離開學校以后都要進入競爭的市場經濟,所以你如果沒有一個活動從小就讓他知道怎么去競爭,怎么按照規則,遵守規則去競爭的話 這個人進入市場經濟是會很茫然的。”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王登峰司長近日表示,學校體育應該組織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除了要做到“教會、勤練”,還要“常賽”。對抗性的競賽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遵守規則、團隊合作、尊重對手、勝不驕敗不餒的全面發展的個性素質。“過去我們學校體育并不重視競賽,一講到競賽是運動員的事,少數人的事。我們這次改革在學校體育來講,最大的革命就是要常賽,要組織經常性的全員參與的校內體育競賽活動,至少班級內部的比賽要經常開展,讓每一個同學都有上場競賽的機會,能夠感受競技運動所帶來的魅力。”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 盧元鎮
由于條件的限制,現在只要求開一次運動會,但是我覺得將來我們有可能轉化為兩次,因為要把競技機會給更多人,讓給更多人,這樣的話每一個學生在一個學段,他能夠參加5到6次運動會,那么就基本上能夠把它的運動天賦展示出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運動憲章里面有一句話,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展示出他的運動天賦,不管你跳一米三也好,一米五也好,一米七也好,但是我一定給你這個機會,讓你滿足你的這個運動天賦。
在不少學校,全員運動會的模式已經推廣開來,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比賽機會,校園運動會變成了學校里的節日,校際聯賽、城市運動會等分層次的學校體育競賽體系也在一些地區搭建起來。但也有專家提醒,校園體育開始擁抱競技,青少年競技也不該脫離校園。高水平青少年人才可以在比賽中脫穎而出,但不該再像體校模式那樣將他們集中培養。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 盧元鎮
我們一定不要把學校的體育競賽納入到選拔運動員的非常小的視野當中來,把若干學校最優秀的運動員都集中到一個隊里了,其他人就沒希望了。像歐洲的一些國家,夏令營來你這幾個人,(足球)踢得好的,我們專門組織一個隊讓你發展。但是下學期一開學,請回各校,這樣就保持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制,各個學校都有意志、有興趣、有能力去向上發展,就形成了多頭競爭,最怕的就是最后搞成一隊獨大。政府要做的事就是下力氣保護公平競爭的機制。
白巖松
現在很多的家長也已經越來越接受以體育人這個理念,體育不僅鍛煉孩子的身體,還能健全孩子的人格。因此一到暑假,體育類的培訓班,就會變得很火爆,足球,籃球,游泳等等都很受歡迎,所以這方面的培訓價格也在逐漸地上升,但問題是:寒暑假補補體育課,可以。但一開學,就要讓孩子收心,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這體育就又靠邊站了,健康行動計劃明確孩子們的體育鍛煉時間,每天必須保障課內課外一小時,我們該如何做到?
怎么“考”體育,才能避免應試?
張晰是一名花樣游泳教練,她所在的游泳館每到假期,各類培訓班都供不應求,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每年全國比賽就在暑假,所以一般來參加比賽的孩子,暑假一放假基本上每天就是天天訓練。”
在英東游泳館館長李慧看來,暑假接待的培訓班密度遠超平時。“每天早上八點半開班,一直到晚上八點半,每天開七個班,這是往年不具備的,七個班基本上都是滿額,基本上暑期的(青少年)培訓會占全年培訓一半的量。”
對于一支業余花游隊伍來說,張晰隊里的孩子們拿到過不少好成績,家長也發現孩子在這一過程中變得更健康,更開朗,培養了規則意識,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因此這個項目比較小眾,家長還是愿意投入精力,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花游隊的孩子逐漸退出。“孩子一上中學,他還要參加別的學術上的培訓班,還有別的課外班,所以可能留下這個項目的時間就越來越少。”
不久前,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在發布會上公布一組數字,2017年調查數據顯示,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為92.1%,中學生為88.0%,大學生為74.4%,隨著學段升高,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明顯。
據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核心之一,就是對中小學生的運動時間做出規定,每天保持課內一小時,課外一小時。但在一些注重體育的家長眼中,保障運動時間不是難事,問題在于體育和校園似乎天然存在割裂。自己的孩子喜歡體育并投入大量精力,文化課肯定比不過別人,而走體校又是專業路線,除非去國際學校,不然在體育和升學之間,似乎很難兩全。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汪曉贊
有很多名人,尤其是國外,實際上在讀書期間都是學校運動隊的隊員,所以從這個案例里面就可以體現學校教育能夠培養出好的運動員出來,而且還有就是我們可能過去的這種意識,把體育跟文化學習分開,實際上文化的成績,相對文化素養高的運動員,他的運動成績提高的成績也會相對更快一些,只是在國內這樣的案例相對比較少,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把他分開。
在專家看來,體育原本就是屬于教育的范疇,屬于素質教育重要一環,但我國,體育和教育之間的沖突,在于把兩者分太清楚,體育好的進入體校,成績好的進入普通學校,兩者被割裂成完全不同的晉升路線。不久前,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提到,將體育科目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汪曉贊
一定時期內我覺得還是需要有這種升學考試等等,如果不放到升學考試里邊,家長也好,學校也好,他根本不會去重視這個課程的發展,不會去重視體育教育。但是憂慮就是考什么,怎么考,一次性考試最后定分數,如果過于關注這個,不可避免會陷入到應試教育這么一個范疇里面,對于學生運動興趣的打擊這個是非常非常大。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 王登峰
將來的升學可能要更多的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化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時其他的,像德育、體育、美育包括勞動教育,如何能夠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生升學中去發揮他們的應有的作用,那么這個也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過程中,那么我估計年底之前應該會有明確的政策出來。
白巖松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口號是激勵一代人。我印象很深的是當奧運會快結束時有記者問組委會成員,體育如何激勵一代人?那位組委會的官員回答是,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在規則下去贏,也教會孩子們如何有尊嚴并且體面的輸。這個回答我印象之所以很深,就是說清了體育除了鍛煉身體之外更大的和更深刻的價值。這也正是要強調以體育人這四個字的關鍵所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有成套的體育教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