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中國足球又一次習慣性潰敗。國足輸給敘利亞,國奧在四國賽中失利、國青無緣亞青賽……三線折戟,再次讓足協意識到改革勢在必行。這一次,其選擇的切入口是飽受質疑的高薪問題。
昨天下午,中國足協發布通知,要求各級職業俱樂部暫緩與國內球員簽署合同,表示下一步要降低職業俱樂部財務負擔、規范薪酬體系,吹響了限薪前奏。隨后,@人民日報體育報道稱,球員限薪將有大動作:中超俱樂部依然不能超過1000萬人民幣,中甲和中乙聯賽下賽季的頂薪分別是500萬元和300萬元。
這不是足協第一次拿薪酬開刀。去年12月,足協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試圖對俱樂部投資人注資、球員薪酬、單場獎金、球員轉會等方面劃定天花板,也就是外界最為關注的“四大帽”政策。
之所以在薪酬方面動作頻頻,一個重要原因是“金元足球”的負面效應正在顯現。
一則薪酬泡沫過多,許多球員德不配位。
眼下,論“錢”中國足球不輸歐洲頂級聯賽,每到休賽期中國球隊就豪擲重金求購國際大牌球員。在資本的瘋狂角逐下,國內球員身價也“扶搖直上”,動輒幾百萬甚至超千萬,卻給人留下“高價低能”的印象。
尤為諷刺的是,在世預賽中頭球攻破中國隊大門的敘利亞隊員奧馬里,月薪不過千余元,中國隊球員的日薪都不止這個數。或許我們不能簡單將薪酬和能力劃等號,但是拿著如此高薪卻在賽場上一敗涂地,實在說不過去。
二則虛高的工資和虛假的繁榮,滋生了不思進取的心態。
在亞洲足壇,出海深造是不少球員的選擇。以日韓為例,其本土聯賽薪酬不高,不少年輕球員選擇前往高水平歐洲聯賽踢球,不僅提升球技,還能增加收入。
可反觀近些年的中國足球,去海外踢球的球員屈指可數。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畸高的薪酬縛住了球員們的腳步。試想一下,即便有潛力、有機會,又有多少人會放棄唾手可得的高薪去國外吃苦呢?長此以往,許多人自然也丟掉了進步的動力。
這一點,外人看得很清楚。如敘利亞國家隊隊長、前河南建業外援薩利赫就直言,敘利亞球員更加“饑渴”,比賽熱情不會因收入而改變。而中國球員比較安逸,容易滿足,缺乏向上的動力。
三則資本都流向高處,青訓何去何從?
這么多年各界一直在反復講一個道理,踏踏實實地扎根青訓,才是振興中國足球的唯一正確道路。眼下,中超聯賽十分火熱,可瘋狂的金元投入卻沒有真正惠及青訓,甚至攪亂了青訓的規律。因為就短期成績來看,整個中超更相信金錢,而不是完備的青訓體系。各家俱樂部都在忙著趕風口、追成績,花大價錢簽球星,無暇或也無錢顧及青訓事業。
這種狀態顯然有悖足球規律。正如一名國外教練所指出的:沒有堅實的青訓基礎,沒有龐大的“中產”俱樂部群體,只靠無限拔高的塔尖來引導,中超就是“泡沫”。
當然,中國足球改革不只是限薪那么簡單,但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希望限薪令能是一針“青”醒劑,在確保聯賽健康、可持續發展,幫助俱樂部減負的同時,鼓勵俱樂部將投資目標更多放在青少年人才培養等方面,夯實根基,遠離泡沫。
當然,也期待“工資帽”能讓球員們找回上進心,展現出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強的拼搏精神。畢竟,無論輸贏,一直有那么多球迷不離不棄。如此情懷,怎忍一再辜負?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