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博物館(atmuseum)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日影斜照,光的溫度逐漸和緩
風的暑氣悄然消散
天高云淡的初秋送來難得的清爽與涼意
自然界晶瑩的冰雪、
碧綠的水波和蔚藍的天空
都可以產生沁人心脾的清涼之感
其實……
有的文物也能達到這種神奇的視覺效果
酷暑將盡,讓眼睛也來涼快涼快吧!
玉雪冰晶 日月光華
唐水晶八曲長杯,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水的結晶與二氧化硅的結晶
竟是這般相似的澄澈瑩潤
這是造化的奇遇,天然的機緣
南宋鐔形水晶環,現藏東陽市博物館
山川靈氣賦予水晶堅硬與純凈
唐詩更是稱贊它“至潔過冰清”
南宋水晶筆架,現藏諸暨市博物館
水晶似冰雪般觸手生涼
古文中的“水晶簾”
仿佛幻化出一個閑適宜人的夢境
元水晶兔,現藏上海博物館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珠簾輕微的聲響
不曾驚動夏日午后的安眠
清水晶帶牙座球,現藏故宮博物院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搖晃的夜色浸潤了沁涼的月光
清乾隆水晶罐,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史前至明清
水晶器作為稀有的珍寶少量出土
傳世品也不多見
清水晶帶鏈花籃,現藏故宮博物院
古人稱其為“水玉”、“水碧”、“水精”
看重水晶“其瑩如水,其堅如玉”的特性
清水晶天雞尊,現藏故宮博物院
能得古人以冰雪為喻贊美的
還有聞名遐邇的白瓷
北宋定窯白釉印花牡丹花口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代的“南青北白”奠定了白瓷的半壁江山
皮日休歌詠白瓷
“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
清乾隆甜白番蓮紋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在月夜飲茶待客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詩人不吝以明月為引
稱贊白瓷的晶瑩潔凈、素雅溫潤
明永樂甜白釉罐,現藏故宮博物院
白瓷一脈屢出名品
邢定的白瓷名揚海內
永樂的甜白為世所珍
而德化的象牙白更被賦予“中國白”的美譽
清德化窯白釉八方斗式杯,現藏故宮博物院
白瓷細膩光潤之處可與白玉媲美
上乘的白玉“白如截脂”
見于《明史》的白玉杯
甚至有“一捧雪”的美名
西漢谷紋白玉璧,現藏徐州博物館
三國魏白玉杯,現藏洛陽博物館
唐玉花簪首,現藏西安博物院
遼交頸鴻雁玉佩,現藏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金青白玉折枝花形佩,現藏首都博物館
清白玉茄式鼻煙壺,現藏四川博物院
清翡翠香爐,現藏大都會博物館
碧水晴空 清夢星河
清海藍寶碧璽墜飾,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給人清涼之感的
除了如冰如雪的透明與純白
還有沉靜悠遠的冷色調
清翠扁豆墜,現藏首都博物館
宛若水的綠與恰似天的藍
是巧奪天工
是自然與工藝在器物上恰到好處的邂逅
1934年卡地亞翡翠項鏈
玻璃與水晶有著相似的特性
精美的玻璃器質地精純、色彩繽紛
在光影的烘托下如夢似幻
商綠晶箍形器,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漢玻璃碗,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漢玻璃碗,現藏國家博物館
唐玻璃碗,現藏西安博物院
唐玻璃茶盞及玻璃茶托,現藏法門寺博物館
唐五代冰裂紋玻璃碗,現藏紹興市博物館
早期的玻璃多為綠色
這種半透明的澄碧無意中比擬了自然的水色
清涼之感正來源于此
公元前1世紀橄欖葉紋玻璃碗,現藏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玻璃器在明清時期也叫料器
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
公元1-2世紀古羅馬藍色玻璃瓶,現藏捷克國家工藝美術館
公元1世紀藍色高腳玻璃杯,現藏阿富汗國家博物館
清代之前玻璃器的發展非常緩慢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清宮玻璃廠建立
從此開始宮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
北魏藍色半球形玻璃泡,現藏大同市博物館
北魏藍色玻璃瓶,現藏大同市博物館
清藍料棱面鼻煙壺,現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從琉璃珠到玻璃器皿
人們對玻璃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
還把玻璃和水晶一同命名為水玉
可見其質地相似的淵源
清康熙白玻璃水丞,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雍正透明藍玻璃尊,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綠玻璃渣斗,現藏故宮博物院
比玻璃更考驗工藝水平的
是用瓷器的釉色燒制出自然的風韻
清康熙月白釉柳葉尊,現藏大都會博物館
千年陶瓷史
一代又一代的工匠
逐漸燒制出千峰翠色、
雨過天青和蔚藍晴空等釉色
宋官窯青釉盞托,現藏故宮博物院
南宋龍泉窯青釉棱瓣碗,現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元龍泉窯青釉雙魚盤,現藏費城美術館
明永樂翠青釉罐,現藏故宮博物院
汝窯的冰裂紋
是瑩潤的天青色上偶然的點綴
宋汝窯天青釉弦紋尊(局部)現藏故宮博物院
鐵與鈷在窯爐中的變化
換得雋永恬靜的青釉瓷和藍釉瓷
清雍正天藍釉盤,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清雍正天藍釉雙龍耳瓶,現藏故宮博物院
隔著漫長的歷史
我們依然可以透過這萬中無一的釉色
感受到遙遠而清涼的
水色、翠色、天色、月色與夜色
好像時間緩下腳步
好像清風攜水汽拂面
清康熙月白釉蘋果尊,現藏大都會博物館
如此清涼之感,你感受到了嗎?
- END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