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至1983年間,臺灣制作了50部故事片(其中三部由邵氏兄弟工作室在香港制作),全部改編自當地女作家瓊瑤的流行浪漫小說,將浪漫的情節劇變成臺灣電影的主流流派。

這些電影的公開發行在全球華人社區中產生了幾波“瓊瑤狂熱”。然而,盡管這些虛構的浪漫故事 - 被稱為“瓊瑤電影” - 已經在國際電影學者和觀眾的視線之下傳播,盡管它們在制作過程中及其產生后立即受到歡迎。導致這種疏忽的一個因素是將這些商業上可行的電影標記為“空洞”,“無腦”的“撕裂者”。
瓊瑤電影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青年和青年文化的寫照
在電影界,瓊瑤電影經常因其重疊和重復的電影故事公式和其他常用設備而受到蔑視。他們甚至獲得了“三廳”電影的綽號,指的是將主要設置縮小到“餐廳,休息廳和舞廳”的敘事策略。

然而,一般來說,在熟悉的情境中講述熟悉的角色的熟悉的故事是制作類型電影以滿足大眾觀眾的興趣和品味的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瓊瑤電影中具有象征意義的肖像畫包括城市環境,戲劇性的異性戀浪漫,世代沖突,性別分裂,謎團和巧合,非敘事音軌以及(強制性的)快樂結局。
電影是時代的產物。瓊瑤電影也是如此。在許多方面,瓊瑤電影的制作和接收,對應于臺灣正在經歷從農業經濟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社會快速轉變的時期。
正如林文琦正確指出的那樣,瓊瑤電影提供的不僅僅是“逃避現實的浪漫幻想”。它們具有值得更嚴肅的評估和審查的價值,尤其是因為它們針對當代臺灣社會的廣泛重大問題,例如民族和身份,性別和性,時尚和風格,僅舉出一個名稱。一些。
瓊瑤電影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青年和青年文化的寫照。實際上,所有50部瓊瑤電影都以20歲出頭的青年男女為主角,展示了他們的活動,態度以及與更高級人士的關系。幾乎無一例外,為推進電影的敘事發展而設立的對立面并不是善與惡之間的兩極分化,而是年輕人與其長輩之間的沖突與妥協。1973年的電影The Young Ones(彩云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經濟繁榮時期,使臺灣的生活水平提高,也見證了重大的社會政治變化。這十年的特點是一系列將臺灣社會結構震撼到核心的事件。這些事件包括釣魚島爭端(1971年),臺灣退出聯合國(1971年),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和簽署上海公報(1972年),蔣介石逝世(1975年),抵制奧運會(1976年),以及與美國和高雄事件(1979年)終止“共同防御條約”。
在這種背景下,過去十年中用于調節和支配世代關系的父權制權力開始發生轉變,年輕一代成員中出現了替代或不符合規范的態度和信仰。這種新型青年文化的許多方面都在“年輕人”的表征和主題關注中得到體現。
影片的部分內容圍繞著來自富裕香港家庭的年輕人與來自社會經濟弱勢背景的年輕本地女性之間的浪漫關系。當年輕人的家人反對這種關系時,男主人公與父親進行了以下交流:'你不是上帝。我不是上帝,但我是你的父親./你是我的父親,但你無法控制我。我是一個獨立的人。你的意見不一定是我的意見。
后來,父親飛往臺灣探望這位年輕女子的家,企圖買下他兒子的愛情。但他不受歡迎的訪問只為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提供了發表聲明的機會:'我如此尊重的人怎么會這樣?你不僅僅是保守派; 你的態度也過時了。我不喜歡你。卡米爾 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不是戈蒂埃; 你不是阿爾芒的父親。
瓊瑤電影中的年輕男性和女性主角,如年輕人 ,偏離了傳統的態度和信仰,代表了歷史上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社會等級和父權制度的社會的一些重大變化。這些電影為談判表達年輕個性和主觀性的空間以及許多其他問題所作的不懈努力,對其在中文電影院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