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霎眼離世十七年,這份在漫長歲月里從未褪色的不朽魅力,首先源于他多才多藝,作品橫跨影視歌領域,覆蓋受眾本身就遠超同代明星。用香港文化學者洛楓的話說:“撇除歌曲,電影代表作之多,足以令哥哥的演藝光芒歷久不衰。”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2005年評選出的“中國電影百年百部最佳華語片”里,八部由他主演。而每年四月,回顧張國榮的電影,更已成為人們紀念他的方式。今年因香港疫情,東方影業原定重映的4K修復版《白發魔女傳》和《夜半歌聲》只好待戲院重開再與觀眾見面;不過臺灣仍有《阿飛正傳》和《霸王別姬》復刻重映,再現哥哥的精湛演技。
從以香港電影新浪潮代表作《烈火青春》首次被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到憑《阿飛正傳》里的絕代風華,實至名歸摘獲影帝;從癡憨的書生寧采臣、纏綿的十二少、戲我不分的程蝶衣、風格化的歐陽鋒直到絕望的何寶榮,張國榮塑造了太多難以被復制的經典銀幕形象。而又正如1998年他在臺灣訪談節目《小燕有約》里所說,自己是“重質不重量”,力求完美。
于仁泰在《志云飯局》里也說過,張國榮“一旦設定好目標,無論怎樣辛苦,都必須做到都好。”唱歌、寫歌、拍戲、演唱會乃至家中裝修,概莫能外。
而張國榮的不可取替,既因為他有天賜的音容,更因為他有過分美麗的內在。用黃霑的形容即“一切美好的傳統道德都在他身上顯現出來。”很多“榮迷”也都曾表達過類似感受:喜歡像張國榮像一種信仰,因為他讓人相信世間竟有那么多的美好。
一段常被提及的往事是當年拍《霸王別姬》時,京劇名家張曼玲負責做張國榮的形體指導。她原以為香港的明星架子會特別大,不料兩人初次見面不但是張國榮先到飯店大廳等她,而且向她自我介紹時的措辭是“我叫張國榮”而非“我是張國榮”——一字之差,足以看出張國榮謙遜的自我定位,而當時他早已是影響力遍及亞洲的殿堂級巨星。
后來張國榮紅透日本,去開演唱會時,連鈴木保奈美都跑來后臺想和他握手,而他則謙虛表示自己會有穩定的日本歌迷,全賴陳凱歌、王家衛等多位導演邀他主演的電影奠基。
從新藝城年代的喜劇片《圣誕快樂》就開始與張國榮一路合作的黃百鳴,曾舉過一個例子回憶哥哥待人接物之寬厚。多數大明星做宣傳都是一拖八甚至一拖十個助理,從私人妝發到保姆保鏢一應俱全。“但哥哥就是一個人,你叫他出來宣傳,他就是一個人。”
有一次,黃百鳴陪張國榮去新加坡做宣傳,由于主辦方工作疏失搞錯了接機時間,兩人落地時,現場無人接機,但活動行程又很趕,最后兩人只能去搭的士。那天的活動是在一家商場舉辦,的士停在商場門口時,現場粉絲早已人山人海密不透風。車門在人堆里一打開,無數粉絲就立時涌向張國榮,黃百鳴形容當時簡直像“百萬軍中殺出重圍”。一路殺入商場,主辦方才連連道歉。換作其他大牌明星興許早已怒氣沖天,但哥哥一點脾氣都沒發,事后也不見半句投訴抱怨。“他明白有些錯失其實難免。”
而敬業與專業,則是所有與張國榮一起工作過的同行對他的共同評價。張曼玉曾在《電影手冊》撰文憶及拍《阿飛正傳》某場夜戲時,所有人都極度疲累只想早點回去休息,唯獨Leslie會趁燈光和機位做準備時,獨自彩排一段只呈現他背影的戲,因為他在意自己的腳步聲在同期錄音里要絕對精準。
與他合作過《白發魔女傳》及《夜半歌聲》的于仁泰則說:“他不是那種在意形象的大明星,他是真的愛電影。”
在北京拍《夜半歌聲》時天寒地凍非常辛苦,而且要用特效化妝幫張國榮毀容,于仁泰讓Leslie有心理準備“你要變得很丑呀……”卻被答說:“我(在戲里)有兩半邊臉嘛,還有靚仔的那半邊呀。”——“他就是這樣去看待事情的。”
所以起初于仁泰難以接受張國榮竟會選擇自己結束生命。
“他給我的印象非常strong,無論精神上還是其他方面,他不是那種容易放棄的人。”在《夜半歌聲》劇組,吳倩蓮的一些表演做不出來時,張國榮都會主動從旁解圍,他既能體諒人,更能帶給身邊的人力量。
或許初出道時經歷的波折,讓他更善于共情且情商頗高。雖然1977年已參加歌手大賽奪冠入行,但張國榮早年并未大紅大紫,不但第一張EP乏人問津,最初公開表演時,向臺下觀眾拋帽還被扔回臺上并以噓聲喝倒彩。他當時的回應是“我知道你們不喜歡我,但我依然會努力地唱,直到你們喜歡我為止。”
出了兩張一敗涂地的唱片之后,才有了讓他獲得人氣的《風繼續吹》,其后更因《Leslie》里的主打歌《Monica》躍升為萬人迷。
正因為知道成功不易,張國榮對后輩格外提攜。和他相識多年的臺灣造型師Roger曾在陶晶瑩的節目里回憶自己看到張國榮怎樣照顧舒淇。“那時候舒淇剛跟他一起拍完《色情男女》,舒淇沒有上過紅館,他就找她當演唱會的特別來賓,然后一直告訴她‘你要怎么做怎么表現,觀眾會喜歡你……他完全不吝嗇。”
成名藝人也許要唱五十場才能摸索出的舞臺經驗,張國榮卻愿意畢其功于一役傾囊相授。當時舒淇作為演員,第一次站上紅館舞臺快要怕死,是張國榮一直對她說:“沒關系,有我。”一路cover她帶她走位。用陶晶瑩的話說:他可以做到這樣不藏私,這是非常厲害的胸襟。
事實上,張國榮更有識人的慧眼。他當年認為會紅的王力宏、古巨基日后都成為了出色歌手。甚至連素昧平生找上門去的張衛健都因為他而改變命運。
當年17歲的張衛健晚上做餐廳駐唱歌手,白天在雜志社打雜,機緣巧合下瞥到藝人通聯簿里有張國榮家電話,于是在自己最落魄時鼓起勇氣打過去——“我是你的粉絲,我也是唱歌的……”哥哥并未掛斷這唐突的陌生來電,還跟他講了足足四十分鐘,最后告訴他:“我覺得你有點像我以前,明天我和黎小田他們在餐廳喝東西,你過來我看看你的外型,適合就幫幫你。”
比傳奇更似傳奇的星夢奇緣,確確實實發生在了那個時代。張國榮不但介紹了他去自己朋友的餐廳駐唱,兩人也成為朋友。后來張衛健參加香港新秀歌唱大賽,決賽前夜還接到哥哥的鼓勵電話,他形容那種心情猶如吃下定心丸,次日是以“表演”而非比賽的態度奪下冠軍——而他參賽演唱的曲目就是張國榮的《戀愛交叉》。
人們常常會說,明星是因時代而生。但張國榮身處的那個時代,也并非布滿美夢與熱望,因為我們愛他,重看當年紅塵時,才帶有一層溫柔濾鏡。
直到如今我們依然懷念他,因為他是陶晶瑩所說的創作領域“不世出的奇才”,更因為他留下了太多跨越世代的美德足以讓后人慢慢回味。“當年情常在心,紅塵夢醒無憾。”只是人間再無張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