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博
專業的喜劇演員
龐博覺得,對于他而言,世上應該很難有比脫口秀“快樂濃度”更高的事了。在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前,他當了一段時間程序員,體驗過另一種企業環境和工作狀態。“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都讓人很累、很疲倦,脫口秀也不例外。做程序員的時候,最后都是‘耶——終于下班了’;但脫口秀最后得到‘哈哈哈’,是一個笑,這笑比‘耶’更讓人放松、舒服。”
也許,還有些別的原因。觀眾欣賞脫口秀,電視節目可能呈現五分鐘,劇場里或許半小時,段子一個接一個拋過來,演員不停地輸出。“一個段子成不成功很快有答案。每天見到的觀眾、所處的環境、自己的狀態都不同,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那是確定情況下的未知。”世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沒法給到如此即時的反饋吧?
作為畢業于上海交大和中科院的高才生,龐博跨了界,來到脫口秀的舞臺,是“理科生闖入文科領域”;而他頂著轉換賽道的壓力,一舉成為了首屆《脫口秀大會》的冠軍。對此他謙虛地說:“那是因為脫口秀在中國的時間還太短,99% 的觀眾都在電視里看脫口秀,所以對‘脫口秀演員會是什么樣的人’有想象上的局限。有一天,你們會看到,它其實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人。”
我們想象的故事版本或許是某個程序員驚覺自己的喜劇才華,或是刻苦磨煉脫口秀技藝,終成絕世高手,就像武俠小說里常寫的那樣。這時,龐博牢牢把握住節奏,不疾不徐地說:“有沒有可能,我天生,就是一個專業的喜劇演員?”
龐博
魔術師的愛情
龐博喜歡在上海“溜達”。襄陽南路、建國西路、淮海中路,經過了復興公園,奔向位于新天地的劇場:“那是我的創作過程。如果你們在路上見到我溜達,其實我在工作。”
龐博的經典段子打動過無數人:“我要去上海,那是18 歲的我自己。”而現在,他對上海已經很熟了,能透過表面望進肌理:“如果只看一眼上海,你會覺得它是一個放松的城市。其實,大家在上海活得都挺緊張,很多人在上海表演放松。一個人,他11 點出門,8 點就要起來了,我不知道是這座城市,還是什么東西給了他一些基準線―穿什么樣的衣服、化什么樣的妝、練什么樣的身材,喝什么、去哪里、和誰——他在做自己嗎?我感覺,他在表演某個角色。”
成為深度觀察者的龐博說,朋友在著名的“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的酒吧喝酒,他參與過幾次。“對我而言不覺得很舒適,發現我本性并不想去。大家不是有家嗎?為什么不回去?”
作為“英年早婚”的脫口秀演員,好奇“大家為什么有家不回”的龐博不只情緒穩定、發揮穩定,連情感狀況也相當穩定。他曾在《半熟戀人2》中被杜海濤問道:“為什么結婚?”龐博的答案樸實:“工作半年多,一算,公積金繳滿六個月,可以貸款買房了,覺得可以,就結婚了。”
龐博
每年《脫口秀大會》,他和太太以家庭為單位“參加”比賽:“我像運動員一樣,進入封閉式比賽狀態―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準備和練習,沒時間照顧家里的各種情況。另一方面,我變得緊繃、不好接近,整個人處在敏感的狀態。她做了很多事情,幫我在這根鋼絲上好好走下去。”
這種安撫,龐博描述為:“我說,寫不出來了,寫不出來了;她告訴我,還是能寫出來的,以及,寫不出來也沒關系。”看似輕描淡寫,但龐博覺得太重要了:“別人對我說,我覺得沒用,但她以家人的身份告訴我,就很不一樣!”或許,有種“大不了咱不賺這個錢”的颯爽態度。
在一起十年,兩個人保持著高頻、深度的交流。“人有時是開心的、雀躍的、活潑的,有時是低沉的、沮喪的甚至生氣的,但這是你表現出來的狀態,總歸有些原因。”龐博有時被小事困住,一個人生悶氣。“生活在一起,看到對方是這個狀態,卻不知道為什么,人會很難受。我們把這些‘為什么’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我不是主動去表達的人,但她希望我分享出來。我發現,說出來后很多事變簡單了,即便是很大的坎,兩人聊一聊,就成了很小的事。”
我們追問,究竟是什么“小事”?“這問題涉及到了我太太,我得在她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回答你。”龐博換上一種嚴肅的語氣說。我們其實聽過龐博在脫口秀舞臺上講述他和太太的故事,比如求婚那段:“我們在吃火鍋的時候決定結婚,特別草率,那會兒我們在一起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倆在吃飯,我說,要不,咱倆考慮結婚吧……她說,好啊,你要吃毛肚嗎?——結婚這件事,在我老婆看來,確實沒有吃火鍋點什么菜重要。”
兩個人決定長久在一起,可能只因為“吃飯口味特別一致”。而之后的理想感情狀態,龐博說:“就是每天你們所想的事情,重要的都一樣,不重要的各有各的精彩;每天一頓飯在一起吃得非常開心,另一頓飯各自吃自己喜歡的外賣。”這后面半句究竟是真實生活,還是脫口秀段子?
“自己猜。魔術師從不解釋哪段是魔術。”
龐博
長得好看和蠢得明顯
我們闖入拍攝現場,遠遠看到身高超過185cm、身型挺拔的龐博,在攝影師和造型師的贊美下,努力擺出讓自己舒適的動作:“我的工作不是模特,我一直沒覺得自己在拗造型,肯定還是要我舒適.我是體驗派,不是方法派。”
穿上一套V 領黑色套裝,龐博倒是展現出幾分男模的英氣。面對這種“造型感很強”的衣服,“體驗派”龐博給自己設定了一些角色和情節:“比如我是超級英雄,或是《星球大戰》里的人物,我突然懷疑,一直反抗的反派是不是我的親生父親呢?”
如今龐博面對大片拍攝,即便稱不上游刃有余,多少也能收放得當。他經歷了調節、適應的過程,從完全不理解(這究竟是在干什么?這和自己私下拍照到底有什么區別?),到理解了一部分。
“現在,我能理解一部分,不理解的部分我也接受。”攝影師在拍攝完成后稱贊龐博的表現:“他很體貼,不希望因為自己耽誤了大家的時間,盡可能高效地完成工作。”當然,龐博也需要釋放一下他內心的感觸,比如,在四周彌漫“帥”的夸贊時,他將兩條長腿伸直,一只腳的腳跟抵住另一只腳的腳尖,用略微搞笑的方式打破精致、考究的氣氛。“這是對你們時尚界最后的‘反抗’。”他咧嘴笑道。
龐博
拍攝現場有一位追看脫口秀多年的觀眾,詳細地描繪出龐博給她印象最深的那一幕:“你穿了件灰色的西裝走出來,非常干凈。那一天,你從內到外透出來的氣場都是帥的,特別自信。當然,那一次的脫口秀你也拿到了很高的分。”龐博停頓幾秒,繼而為自己沒立刻把話頭接起來作出解釋:“我在想,你到底描述的是哪一場?——為什么你們時尚界只記得我穿哪套衣服啊?”沒人及時想起來,是那場“我想用我這幾年寫過的一些段子,跟大家重新介紹一下我自己”。但這絲毫不妨礙龐博像描述自己“色弱”一樣,描述了自己對“好看”的感知:“如果說一個人的外貌可以打分的話,那高出某個分數線之后,我就沒有特別清晰的認知了。”至于觀眾為什么覺得有時龐博格外自信,并不是因為龐博自知帥氣,而是因為“走出幕布,通往表演位置的那幾步路,我總是非常開心,因為全場只有你知道接下來要講什么笑話,而且你知道,這些笑話非常的好笑”。
對這個舞臺來說,長得好看或許并不能成為優勢。“當這個人長得特別好看,說的段子卻特別不好笑,就顯得這個人極其愚蠢―而我自己也有過那些蠢得很明顯的時刻。這個舞臺就像一個放大鏡。
龐博
創作的過程永遠比想象中枯燥
從化妝間走向拍攝區域的路上,龐博來了個“空氣投籃”。他作為一名“空氣投手”的時間,遠遠久過作為一名職業脫口秀演員,這就是為什么他能在舞臺上連說帶演地向大家呈現“男生迷惑行為”:“男的就是會時不時做一些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不然,你也很難解釋,為什么只有男的,會走在路上,莫名其妙,就要投一個籃。”妝發的時候,龐博在看的也是NBA 比賽。
龐博是有自我要求的,除了準備高考那會兒,缺少運動、吃得又好,體重飆升到180 斤之外,他一直維持著現在標準偏瘦的身型。他喜歡嘗試新鮮的運動,比如前陣子錄節目,接觸到劃船,就有沖動上手練起來,可轉念一想:“我一定會曬黑,曬黑不利于我工作開展―其實,現在有點不確定了,我是因為曬黑不開心,還是因為曬黑之后他們(指經紀團隊)不開心,導致我不開心。”反正是殊途同歸。
我們真的了解龐博嗎?雖然他在舞臺上似乎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經歷、觀察和想法,但就如他自己的總結:大家覺得,龐博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像沒那么具體。
“根本在于,我自己的很多東西不好笑。”龐博將這句話做了重音強調,“我是非常好笑的人,但‘我展示自己’這件事不太好笑。我生活里沒有好笑的東西能拿到臺上,我沒有從經歷里找到好笑的元素把它們變成喜劇素材——這屬于技術層面的處理。”
創作的過程永遠比想象中枯燥:“你看到一樣東西,覺得應該挺好笑,開始寫,寫出來后一次又一次跟觀眾試,看它是不是真的好笑。經過多場表演,你發現自認為好笑的東西,觀眾和大部分專業人士都認為好笑——你們達成一致,漸漸地,你就是一名專業的喜劇演員了。”
龐博反復強調“專業”兩個字,觀眾沒義務了解背后發生了什么,表演者也沒義務向觀眾解釋點石成金的魔法。他交出去無數個五分鐘或一小時,從開始知道世界上有“脫口秀”,到第一次參與“開放麥”,第一次成功演完,第一次上電視,第一次通過視頻傳播出圈受關注……他想起所有第一次,才發現一環扣著一環:“就像《阿甘正傳》,大部分人覺得那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可我覺得,那同樣是一個幸運的故事,中間少掉任何一個環節,它都不會是這樣一個結局。世界上可能有百萬個‘阿甘’,但只有一個做到了。”
龐博的太太不是第一個聽到他段子的人,有時她通過電視看他的表演,有時會去現場。龐博同樣在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當你在一群觀眾中看到熟悉的面孔,對視后,你們瞬間交流了很多信息,這會打斷你的表演和情緒―情緒是我們表演狀態的一部分。我盡量在表演的過程中不跟具體的人發生具體的聯系―除非我要問他一個問題。即使知道我太太來到現場,上臺后,我也努力用技術忘掉這件事。”
所以,所有觀眾看到的永遠是演員演完的東西。龐博會靜靜聽完觀眾的表達和贊美,道聲感謝,然后笑著調侃:“觀眾永遠是對的。”但對專業的脫口秀演員來說,面臨的更重要的問題是―你怎么寫出下一個?龐博有過一天就寫出一個好段子的運氣,也經歷過一周得不到滿意結果的折磨,他沒有任何妙招,只有“封山育林”去等待:“ 所有瓶頸都是可以等過去的,這瓶子再細長,也有個口啊。只要時間允許,慢慢等,總會豁然開朗。”
編輯:李津 / 攝影:張弘凱 / 采訪 & 撰文:趙典謙 / 造型:丁佳佳 / 化妝:宋秉宸 / 發型:Archie@andy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