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會甘愿做備胎?成為備胎聽上去付出多而收獲少,那為什么有些人會甘愿成為備胎呢?
1. 不愿意放棄沉沒成本
經濟學的投入模型中,存在一種“沉沒成本效應”:即當人們會在已投資、并明顯無效的人、事、物上繼續追加投入。備胎身上就存在類似的效應:即使察覺到自己可能沒有希望,備胎依然會持續地付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存在自我申辯傾向,即試圖合理化自己的付出、為自己的付出作辯解。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決策可能是錯誤的,并且認為一旦放棄付出,先前的投入也會損失得一干二凈。因此,備胎會選擇繼續留在關系中,甚至進一步加大投入,希望更多的投入能換來愛慕對象的承諾。
2. 認為自己得到的已經“足夠好”
人們甘愿成為備胎,可能因為認為來自對方的回應已經“足夠好”,并且他們害怕離開這段關系后,無法找到其他對他們好的人。這部分備胎者可能在原生家庭和成長過程中,很少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因此,雖然他們的愛慕對象只是給予低限度的回應,也讓備胎感受到“被關愛”。這類的備胎者往往在經歷過他人真誠的付出和愛后,會認識到曾經的自己在備胎關系中并未得到足夠的愛。
3. 對喪失的恐懼
人們難以離開備胎關系,可能是因為已經習慣在一段關系中,害怕喪失關系后會發生的改變。對一些備胎而言,即使兩人之間沒有承諾,但愛慕對象的存在,能讓備胎的感情得到寄托,他們習慣同這個特定的人交流和付出。他們害怕一旦離開關系,生活和感情上的空缺會讓他們無所適從。
4. 喜歡自己“被需要”
有些備胎享受“不斷去付出”的感覺。在付出的過程中,備胎者感到自己“被需要”,而他們將個人價值與之掛鉤,越是付出,越意味著自己的“高尚”。如果有天愛慕對象離開、沒有人再向他們索取,反而使得備胎會因為找不到自我肯定的途徑而感到恐慌。那么,成為備胎會對一個人有什么影響呢?一種情況是,備胎可能會在下一段親密關系中變得“不愿付出”。他們沒有在備胎關系中感受到“公平感”,認為自己總是在付出而沒有回報。他們一方面對付出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付出就能得到回應;另一方面,他們希望能在下一段關系中得到補償,通過向他人索取,來彌補自己在備胎期間沒有得到的愛。
備胎經歷可能會打擊備胎者的自尊。這和歸因方式有關。如果備胎者認為“成為備胎”的責任都在自己身上,那么備胎者會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才無法追求到對方?他們需要認識到,關系中責任是雙向的,他們的愛慕對象也可以喊停這段關系、或是拒絕備胎者的付出,但對象并沒有那么做。
不過,做備胎的經歷也可能對人有積極的影響。備胎者可能在這段感情經歷中,認清了自己想要什么樣的情感關系(比如想要雙方平等付出、一定得是有承諾的關系等等)。他們也學會了辨識對象,在以后的關系中,備胎者們更能分清哪些人是真心付出、哪些人只是把他們當備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