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我和L去接她的孩子放學,孩子看到我們,眼睛一亮,然后特別驕傲地跟別的小朋友說,你看,這是我的媽媽。孩子小時候對美的東西其實是有感覺的,一個好看的媽媽,對他們意味著一種從小就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觸覺。這種觸覺,長大后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成為一種讓旁人艷羨的優勢。有些孩子,隱隱有些土氣,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缺乏美感所致。
董卿說過,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不信一個邋里邋遢,滿腦子只有柴米油鹽的媽媽,能培養出來一個情趣高雅的大家閨秀。可是有太多的女人,想不明白這個道理。
“都結婚了,打扮給誰看”或者“忙完工作忙孩子,忙完孩子忙家務,哪有時間捯飭自己”,為家庭和兒女忙,變成了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甚至還是自我犧牲的理由。所以,當我們提起“已婚婦女”和“媽媽”的時候,每個人腦海里出現的肯定不是一個優雅,淡然,從容的女性。而是那些會在菜市場為了兩塊錢的土豆和菜販一爭長短的人;是在公交車上力大無比拼命往前擠的人;是為了幾個積分不停計較的人。
她們一般拖著臃腫的身材,頂著油膩散落的頭發,皮膚暗沉蠟黃,神情疲憊焦躁,說話急躁嗓門大……一個女人對家里付出得多不多,看外表就知道。但是很奇怪,每個人都會說這樣的女性好偉大,卻很少有人喜歡她們。我無意貶低為家庭付出的媽媽,只是心疼這些女人,因為她們弄錯了邏輯,她們首先是女人,然后是媽媽。
我有個姐姐,就是這樣的女人。每次家庭聚會,她從來上不了桌,因為得不停做菜上菜,等忙完了,這邊也吃完了,又開始端茶上水果。他們一家出門,她會緊著時間把孩子老公打扮一番,可到自己就沒空了,只能隨便套件衣服就出門,既看不出身材,也看不出性別,像老公和孩子帶著的隨身仆人一樣。別的女人,就算不噴香水,也總會有點洗發水或者洗衣液的清香,但她身上,一直有一種淡淡的油煙味。她的生活,心思,情感重心全在家人身上。她常常因為自己對家庭的操持和付出感到安心,但一看到鏡子里的自己又心生抱怨。她喜歡說,我為了你們,頭發都白了。潛臺詞是:你們應該好好聽話,并為有我這么一個好老婆好媽媽而感到幸運和自豪。
然后幾年前她離婚了,特別俗氣的原因——老公找了個小三。讓她最不服氣是,那個小三并不好看,比她年齡還大,只是會打扮。她向所有人哭訴,自己犧牲了那么多,卻碰到了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