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17位;至2018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國位列第14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區,約占了全國人口的1.2%,總人口約有1500多萬。
朱的涵義,在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記載的:朱,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朱,是一種紅心樹木,一個以這種樹木為圖騰的原始部族,成了朱姓最早的起源。
今天的朱姓,由四大支系組成
第一支:朱襄氏,也就是上古三皇中的炎帝,他定都于株邑,其部族以赤心木為圖騰,其后有了朱姓。朱襄氏部族,是最早的朱氏族人。
第二支:為曹姓朱氏,商朝時期,曹氏族人遷居到株邑,后裔曹俠受封在今山東鄒城一帶,建立邾國,邾人以蜘蛛為圖騰,邾國滅亡后,曹俠的子孫以國為姓,改姓為朱,曹氏朱姓,成為現今朱氏族人中,最為主要組成部分。
第三支:源于帝堯之子丹朱,他的后人中的一支,以其祖先的名為姓,在隋唐時代的沛國相縣,發展為望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國君主微子啟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建立宋國,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孫后代就以其名字為氏,稱“朱氏”。在東漢時期發展為朱姓大族,子姓朱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另外還有大量朱姓后人,源自少數名族改姓為朱,和明朝帝王賜姓為朱。
在中國的歷史朝代中,朱姓族人先后建立了后梁和大明王朝。在明朝,朱氏族人大量繁衍遷徙,加上皇帝賜姓為朱的人數眾多,朱氏家族的發展,進入繁盛時期,到了清代,明朝朱氏遺民,為了逃避屠戮,大量遷居海外,加上此后數代的遷徙,如今朱氏族人,已經散步在世界各地定居。
今天,在東南亞活躍著很多的朱氏宗親聯誼會,菲律賓的馬尼拉朱倪宗親會,以恪守中庸之道,聯誼宗親為宗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越南的朱文晉上將,創建了越南人民軍,在當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明末流亡日本的明朝朱氏后裔朱舜水,在日本弘傳儒學,對日本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朝鮮半島也有朱氏宗親近二十萬人。
朱氏族人,將中華文化遠播海外。
朱姓發展至今,有一千五百多萬人口,賢才輩出,朱氏的族人,崇文尚武,宋代大儒朱熹,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律己,回答了圣可學乎。
集理學大成,開創一代的學風,清代教育家朱用純,在其所著的《朱子治家格言》中寫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以修身齊家為宗旨,成為膾炙人口,對后世影響深遠,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自古以來,朱氏族人,多俠士勇將,秦末俠士朱亥。三國時期,吳國大將朱恒、朱治、朱然。建立后梁的朱溫,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們皆是以勇武軍功,聞名于世。
無獨有偶,近代的朱氏家族,又孕育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十大元帥之首——朱德元帥。
他們是朱氏家族,崇文尚武的杰出代表,他們同千千萬萬的朱氏族人一樣,勤勉好學,勇武果敢,恪守家訓,傳承祖德,為子孫后代的幸福綿延,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者自己的力量。
在中國歷史上,朱姓曾經建立過兩個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個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的后梁。
出將入相,世代有高人,名揚天下!朱氏一家親。披荊斬棘向前行,不怕路艱辛。愿朱氏子孫后輩不忘祖,不忘恩,傳承朱氏精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朱氏子孫后裔生生不息、再創輝煌!
朱家人支持自己的朱氏平臺建設
贊賞隨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