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7年自行車首次出現在中國,到現在共享單車漸漸在我們的城市里迷失。中間自行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喧囂和低谷。隨著ofo搬離中關村,中國的自行車產業很可能又一次的陷入沉寂。
1
自行車初入中國,一開始還是帝王官宦家的玩物。
1897年,上海租借內發生了兩個爆炸性事件,首先是公共租界為慶賀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登基六十周年,在賽馬場舉辦了在中國的第一次自行車比賽。騎自行車來到中國,抵達上海時,全城百姓蜂擁圍觀,一睹兩個輪子的機器到底是什么樣子。有的人以為是用了什么魔法,為什么兩個輪子居然不會摔倒。
光緒皇帝第一次見到自行車也感到十分好奇:兩個輪子的機器,竟然能經人腳踏自行向前而不倒。不過練習騎車之時,光緒辮子不幸卷入后輪,重重摔下,從此也就不騎了。
在這個來自西方的自行車卷住了大清皇帝的辮子的同時,中國前進的方向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從清代末年到現在的百年歷史長河里,自行車悠悠駛過,見證了中國從落后到富強、科技互聯網繁榮的時代巨變。
2
在上海解放初期,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機器廠”,后改名為“永久”;天津的昌和制造所,被改造成“飛鴿”,和永久牌南北呼應,連同上海鳳凰,組成國產自行車三大品牌。
1956年,在上海唐山路工廠,新中國第一輛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全公制標定型自行車——“永久”28寸PA型男車制成。充滿工業氣質的“二八大扛”成了一個時代的圖騰。
作為輕工業的重要代表,新中國自行車產量的增長,是共和國的工業發展的寫照。
在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國內物資緊張,自行車這種極度緊缺的商品,需要進行憑票供應。80年代初,普通工人每月工資約30塊錢,而當年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在100元左右,如果買永久、鳳凰、飛鴿這些當時的“大牌”,價格更貴。
當時年輕人結婚流行“三轉一響”,自行車就是其中分量最重的“兩轉”。城市里的婚禮往往用自行車車隊作為婚車,拉著新娘和嫁妝,而嫁妝是一輛自行車。
80年代末期,從前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的貴族玩具,變成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工具,中國自行車保有量為5億,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革,私家車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上世紀90年代,自行車行業逐漸走向落寞。四輪的時代,自行車不論怎樣用力狂蹬,總也是趕不上了。但2016年,共享單車的暖風吹來,自行車行業又重新煥發生機。
3
2016年隨著ofo和摩拜單車等共享單車的出現,自行車行業仿佛一夜之間又重新“活了”。在接下來的短短兩年時間里,共享單車市場逐漸變成了資本之間的對決。
ofo創始人戴威
資本看到了共享單車這個巨大的風口,精英創業者和風險資本之間開始聯手。一時間,小黃車、小藍車、小黑車.......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開始在這個市場上燒錢、廝殺和并購。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
4
近日,ofo又被曝出搬離中關村,這一信號似乎向我們傳遞著這個昔日風光無限共享單車巨頭,徹底涼了。從2016年開始,ofo總共搬過5次家,前三次是見證著它走向巔峰和輝煌,后兩次則是見證了它徹底的落寞。
如今的ofo已經萎縮到100多人的小團隊,據《深網》了解,數十億的債務無新的投資方肯接盤,而主要股東滴滴、阿里、經緯既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愿和行動,也不同意破產。
從ofo的落寞,我們看到的是整個共享單車行業的下沉。激烈的市場競爭、巨大的維護成本及對資本市場的未知的恐慌,共享單車漸漸迷失在城市之中。
在大城市的周邊,我們會看到稱之為共享單車的“墳場”——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囤積在一起,綿延數十米。在城市街道或小區的角落,也可以看到亂停亂放、損壞廢棄的共享單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