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谷雨 晚舟
“我有很多感觸,我的感觸都是來自凱歌導演,因為我很少受到表揚。”
最緊繃的那個“觀眾”、導演臺上的郭敬明,哭了。這一幕發生在昨天,導演選角真人秀《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
《演員請就位》的第二期,郭敬明組的金靖在《親愛的》這場戲里,遭遇了其余兩位導演的批評。直到陳凱歌發聲肯定金靖的演技,一旁的郭敬明憋不住淚了,當晚#郭敬明 我很少受到表揚#就沖上微博熱搜。
郭敬明是《演員請就位》這檔節目里最“不可或缺”的一張牌,也是一種錯位的體現,但也正是這種錯位,恰恰讓郭敬明成為了這檔節目最“不可或缺”之處。
首先,他的錯位在于身份角色。當李少紅、陳凱歌、趙薇以導演的視角和格局去看待不同演員的時候,郭敬明反而注重的是感受,他在舞臺上面的表現是突兀的。所以相比導演的功能性,郭敬明反而像是承擔著一個“外行人”角色,是觀眾的身份。
身份錯位也導致郭敬明在節目里,始終處于一種自我拉扯的緊繃感里。四位導演里唯獨他還沒有站得住腳的代表作。節目開播前,網友和觀眾對其他幾位導演的質疑一定是少于這位拍出《小時代》的“半路僧人”郭敬明的。
郭敬明是驕傲的,也是自卑的。身份角色的錯位和拼命想要證明自我而導致的緊繃感,勢必導致他與其他導演在演員和演技這場輿論競爭賽中,產生了意見交鋒,自然也吸引了觀眾最多的視線。
不過,《演員請就位》是重演員還是重演技,導演視角和觀眾視角的看法與選擇終究是不同的。正是節目將這兩種評價維度,通過郭敬明與其他導演、演員的爭論無差別地展現出來,呈現出一種戲劇性的觀點,才讓屏幕前的觀眾也產生了一種搖擺感。
從這點上而言,《演員請就位》這檔節目沒有讓郭敬明拿到“導演”這張入場券。
“不可或缺”的郭敬明
這不是郭敬明第一次出現這種狀況了。一些網友也同情起郭敬明,在彈幕區打出“心疼”兩個字,更有甚者認為其他導演在“欺負”郭敬明,相比演員,郭敬明太出風頭了。
實際上,《演員請就位》播出兩期沒有推出太出挑的選手,演員演戲比不上看導演互懟來得有趣。趙薇喜提了“高情商”的標簽,郭敬明拿到了“導演界王語嫣”的印象。這檔導演選角真人秀,也正因為郭敬明和其他導演的不同見解,從而帶來的種種沖突,變得更好看了。
點評《致青春》的時候,他覺得男演員讓他感受到了尷尬,但李少紅看到了演員在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到了《情深深雨蒙蒙》的時候,郭敬明覺得演員處理得非常夸張,肉麻夸張,不適合現在,但趙薇覺得這才是瓊瑤戲的特色。
再到《親愛的》的時候,李成儒覺得金靖這樣一個特色突出的女演員,不適合演樊蕓這樣的角色,郭敬明看到的是其他導演對他的否定,可以看出來,郭敬明和其他導演的立場一開始就不一樣。
當其他人試圖以一個導演的視角去看待和考核演員,注重的是戲和人物之間產生的聯系時,只有郭敬明是站在觀眾的角度,給出點評,給出感受,對即時表演給出反饋。
也就是說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一直都沒有進入到導演的角色,從始至終都把自己當成一個觀眾、一個低其他導演一等的外行人。
他還沒有把自己真正放在戲劇中,去感受一部作品,和對演員產生一個整體認知,而是把自己放在戲外去感受表演,在他看來演員只有演技好壞之分,所以也看不到演員的可塑性。
他一直在試圖表達觀點企以說服人,但這些觀點都是和他本人的感受掛鉤,恰恰不是以一個導演塑造演員的專業度和職業去掛鉤。他是游離在“導演”和評委之外的一個尷尬的角色,他代表的恰恰就是“外行人”的視角。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這檔綜藝才具有可看性。《演員請就位》這檔節目里,哪一位導師都有可替代性,但只有郭敬明具有不可或缺性,因為只有他代表的是當下即時性觀眾視角。
《演員請就位》這檔綜藝節目就像是一個演戲高考現場,演員們要做對題,四位導師是代替觀眾行使決策權力的專業打分老師,不過打分現場混進去了一個新手,郭敬明想努力地進到圈子里。
《演員請就位》的有意為之
郭敬明的“不可或缺”也有《演員請就位》制作層面的考量與推波助瀾。
《演員請就位》這檔綜藝,落腳處在“導演選角”。在這個選拔性質之上,導演們作為絕對話語權的把握者,他們是這場競賽的考官、是出題者、也是最終的決定者。但這樣的設定不代表他們之間沒有競爭關系。
在導演選擇演員的基礎上,《演員請就位》加上了另一條賽制:每組演員淘汰前其余三組導演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演員。被選中的演員則需要在100%的必進機會與還未揭曉的淘汰結果中做出自我的選擇。這樣的雙向選擇很明顯指向制造導師之間的競爭,讓導師們的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觀看者,同樣變為被選擇的對象。
不過,這樣有意設計的競爭橋段對于其余三位實力派導演來說,效果并不理想。只有郭敬明真情實意地參與其中。事實上,《演員請就位》的其余三位導師,陳凱歌作為當之無愧的C位,在節目里的定位是權威與藝術的總結者。李少紅的嚴格與重視細節則是獨屬女性導演的細膩視角。
趙薇本來就是演員出身,她對于演員這個職業的感同身受與高情商能夠很好地調節節目氛圍。這三位導師在節目中,也是更為自信松弛的狀態。自然,競爭性與劇烈的沖突感是無法從這三位身上找尋的。
但只有“半路出家”的新人導演郭敬明,在強烈自我證明的動力驅使下,用堆砌的專業詞匯與模糊重點的詭辯成功制造了除演員與演員之間對抗之外的另一個看點——導演郭敬明的競爭與對抗。
這點從第一期他怒懟李成儒到第二期他與李少紅、趙薇爭執《情深深雨蒙蒙》片段表演方式上就可以看到,《演員請就位》給郭敬明的角色定位不是一個權威性的導演劇本,而是由他挑起矛盾與沖突。
無法被觀眾信服的郭敬明受制于自身的水平,他提供 “外行人”的視角正是節目組的有意為之。
要知道權威的聲音想要更好的被聽到、被理解,則必須需要通過交鋒與對抗。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觀眾通過郭敬明本人同其他導師的交鋒,去主動思考、主動討論“什么是好演員?什么是好演技?導演與演員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呈現?”
這樣的交鋒才會提供熱度,中國并不缺少權威的導演,他們深諳“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但在一檔旨在面向大眾的演技類綜藝里,導演們的理念與思路在速食時代里,只是通過專業性的講戲與指導是無法得到廣泛傳播的。
而郭敬明,作為一批需要淺層刺激、厭惡思考、追逐感覺的單細胞觀眾代表,他的沖突對抗都是在可控的基礎上,用落淚與互懟將《演員請就位》不斷送上熱搜榜的同時,也用他缺乏專業度的表現烘托其余三位導師的專業能力。
《演員請就位》不是郭敬明的導演入場券
盡管承包了《演員請就位》前兩期大部分熱搜,但郭敬明在這樣的曝光度下,只是進一步坐實了他“流量導演”的稱呼。他的專業度,沒有看客會在意。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兩期導師占據關注度的情況下,郭敬明的“風頭”也開始被初露頭角的演員們所掩蓋。
第二期播出之后,除了“郭敬明落淚”引發關注外,演員的表現討論度也在升溫。演員牛駿峰與郎月婷演繹的《海洋天堂》成為當期的高光之處,也在彈幕上引發小型淚點。要知道光憑導師之間的唇槍舌戰是無法支撐起一檔導演選角真人秀的,在前期吸引到了足夠的關注度與討論度之后,《演員請就位》最終的呈現重點還是會回歸到50名演員的對戲演繹。
這對于迫切想要證明自身導演實力的郭敬明來講,他的錯位正是來源于這里。演員才是熒幕前的焦點,而導演作為幕后的把控者,是不能長時間占據觀眾注意力的。對于互聯網看客而言,他的爭議性言論似乎比他的導演實力更具吸引力。
畢竟,其余三位導演都有拿得出的作品,導演郭敬明在作品上依然是惡評如潮的《小時代》與《爵跡》。想要通過一檔綜藝節目證明自身的導演實力,這樣的邏輯無法站得住腳。導演實力的證明,也不是通過一檔綜藝節目就可以刷新的。
郭敬明之于《演員請就位》,更大的作用在于節目噱頭與議論度的提高,他本人的表現也證明了他在專業度上的欠缺與自卑。看客們會被他吸引注意力,但不會為他停留。在輿論場上引發關注、眾人認可,且值得一品再品的片段,依舊還是來自陳凱歌、趙薇等其余三位實力派導演組的演員作品。
或許當《演員請就位》進入到以演員為看點的后半段,郭敬明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節目使命。而他本人,依舊無法通過這檔節目,得到那張印有實力派導演標簽的入場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