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匿名捐款者的“匿名權”,也不忘宣揚“慈善行為”
近日,浙江又有一神秘愛心人士因捐款引發關注。據悉,這名愛心人士來自海鹽縣,五年化名“金粟緣人”捐贈500萬,從不出席表彰大會。12月4日,記者從海鹽縣慈善總會獲悉,工作人員一直不了解這位捐贈人的個人信息,被其默默行善的行為深深感動。多年來,這位神秘捐贈人婉拒了所有的宣傳和表彰。為了尊重捐贈人的意愿,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也選擇不去打擾他。“如果有機會能見面,我想當面說聲謝謝,感謝他幫助了困難群體。”工作人員說。(12月5日《北京青年報》)
愛心人士“金粟緣人”連續5年每年捐款100萬元,截至目前,累計捐款500萬元,是迄今為止浙江海鹽個人慈善捐款數額最大的愛心人士。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知道這個捐款人是誰,為了尊重其本人的的個人意愿,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選擇不去打擾他。尊重匿名捐款者的“匿名權”是應該的,但也不要忘記宣揚“慈善行為”,換言之,該低調時低調,該高調時高調。
匿名捐款者選擇匿名捐款,有自己的想法,或許是因為不想被人知道,或許是因為不被媒體打擾,或許只是想靜靜做慈善,或許是因為別的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捐款的方式有多種,匿名捐款無疑是其中的一種。在這個高科技時代,想要“看”到匿名捐款者的真實面孔并不難,但這么做,卻是對捐款者的不尊重,當然是不應該做的。對于捐款者的“低調”應該給予理解和尊重,可對其慈善行為卻需要宣揚。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是選擇匿名捐款的。在第六屆浙江慈善大會上,榮獲“個人捐贈獎”的除了“金粟緣人”,還有一個也是匿名捐款者,從2010年2月起每月不間斷地向浙江省慈善總會賬戶匯去數千至上萬元的善款。這也并非匿名捐贈人第一次獲得浙江慈善最高獎。2006年舉行的首屆“浙江慈善獎”上,一名由慈善工作人員取名為“我想”的匿名捐贈人首獲該獎。“我想”于2005年向寧波市慈善總會鎮海分會一次性捐贈108萬元,2006年“我想”再次向鎮海分會捐贈50萬元。鎮海分會根據該匿名人士多次提到“我想回報社會”、“我想為困難群眾做點好事”等愿望后,將其取名為“我想”。浙江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匿名捐贈人——“順其自然”。從1999年起,每年的11月底12月初,該人士都會如約向寧波市慈善總會匯款捐款,從最早的5萬元,到2003年起捐款金額逐年增加,今年11月底又捐101萬元,21年累計捐贈1155萬元。另外還有匿名捐款者“蘭小草”,2002年11月至今,以“農民的兒子蘭小草”的名義每年向慈善組織捐款兩萬元發起“星雨心愿”,用于幫助孤兒寡母。他生前計劃用33年每年2萬匿名捐款,至今已經連續捐了15年。
對于哪些匿名捐款者來說,無論給予多么高的榮譽,也是不會到場領獎的,但對其慈善行為,該表彰的仍然要表彰,該宣傳的仍然要宣傳,這是弘揚正義,正能量也是能夠“感染”的,面對這些“公益人士”,面對他們的高尚行為,我們會深受感動,也會仿效。的確,如“金粟緣人”所說,“有能力的時候常做好事,沒能力的時候常存好心。”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如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