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逛一次宜家,你需要多久?你又知道可以走捷徑么?日前,羅永浩因為在宜家賣場內找不到捷徑通道,在微博上公然批評宜家是“迷宮式”設計。
“迷宮式”設計引發吐槽
“逛宜家,你用了多久?”對于這個問題,至少羅永浩用了很久,以至于羅永浩連發了數十條微博聲討宜家。
“我領著84歲的老太太挑完東西,想用最短路線離開,服務員甚至拒絕幫忙。要不是同去的朋友找到捷徑,還不知道要在里面繞多久。”羅永浩在新浪微博上稱,宜家是一個偉大的企業,但它“迷宮般”的賣場路線引導設計卻很不光明。
作為一家明星企業,羅永浩對宜家的批評近日來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評論。記者梳理發現,網友們的觀點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派反對羅永浩的觀點,認為“迷宮式”的單動線設計正是逛宜家的樂趣,是體驗式消費的主旨,網友“a_a_l_o”就評論“這就是逛宜家的樂趣啊,不然淘寶買好了”。
另一派則贊成羅永浩的觀點,認為“迷宮式”的單動線設計對有明確購物需求或者逛著逛著想回頭的人很不友好。網友“三角形的對角線”就寫道:確實有些不合理,對于想逛的人倒是沒什么,對于腿腳不方便而且對里面不熟悉的人來說就有點不人性化了,非要走完才能出去,腿腳不方便的真心會走得很惱火。
財經網也發起了一場“你覺得宜家的購物路線設計得怎么樣?”的投票,3.1萬人參與了投票,其中選擇“挺好啊,啥都能轉轉”的有7333票,占比23.3%;選擇“一般般,老人小孩不方便”的有3610票,占比11.5%;選擇“有意見,想買的都在出口”的有1416票,占比4.5%;選擇“不滿意,繞來繞去像迷宮”的有1.9萬票,占比60.7%。
不是每條捷徑都有標識
情況真的像羅永浩說的那樣嗎?在宜家購物想找捷徑卻找不到么?日前,記者來到宜家西紅門店,進行了實地體驗。
從購物中心入口搭乘扶梯直上三樓,經過一塊標有商品所在區域和瀏覽線路圖的指示牌,記者便進入了逛宜家的第一站——家具展間。從高往低瀏覽,這也是宜家一直以來的動線設計慣例。家具展間的商品,是按照客廳、門廳陽臺、餐廳、廚房、家庭工作室等特定主題而排列,在每個主題區內會出現“捷徑”的指示牌,按照圖示走可以跳過部分區域。比如,逛完客廳家具區的實例展間后,記者就通過第一條捷徑直達餐廳家具的體驗中心。只是,相對于商品促銷的提示,捷徑標識的面積較小,并不能讓人輕松地一眼發現。
當然,也并不是每條捷徑都會被清晰地標識出來。從客廳家具區到臥室用品區的捷徑就是一條布簾,揭開布簾消費者就能到達另一個區域,然而,記者走到這個區域時發現,對于這條捷徑,上方并未掛有指示牌,地上也沒有路線指示。而另一方面,家具展間和家居用品兩個區域的捷徑并不互通,從入口走到出口,仿佛是一條單行道,要想出去基本得走到頭,能略過的只是部分區域。
家具展間之后,宜家設置了一個交叉口,往北是家居用品賣場,往東是宜家食物餐廳,往南穿過狹長的通道,可以回到三樓入口離開宜家。有一位工作人員站在餐廳前面,熱心地為顧客指路。記者上前指著南邊的通道問:“這邊可以走嗎?”工作人員微愣,答道:“可以,走那邊就直接離開了。不過您人出去了,東西也出不去呀。”
“我們走了3個多鐘頭,累死了。”一位帶著孩子、和朋友同來購物的寶媽一屁股跌坐進沙發。當被記者問到為何不走捷徑時,她和她朋友同時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停頓一會兒后說:“可能沒看到吧。”
第二次來逛宜家的劉小姐,倒是知道宜家有捷徑可走,不過她仍然沿著正常路線一邊逛著,一邊挑選著商品,“其實宜家設計的路線挺好的,能讓人逛完所有東西,就是不能中途退出來。”
記者同時查詢到,一篇名為《體驗式家居商業建筑空間設計研究》的碩士論文中,研究者曾針對四元橋宜家店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在回收的150份問卷中,“動線方向單一”和“找不到動線中的捷徑”就被消費者列為宜家消費空間存在的主要問題。
“迷宮式”路線被奉為經典
和消費者有褒有貶不同,實際上,在商業領域,宜家的這種“迷宮式”的單動線設計至今仍被奉為體驗式消費的經典,不少商場和賣場都在效仿。記者也隨機體驗了兩家超市。
與宜家相同,位于陽光新生活廣場的家樂福零售賣場也把出口和入口設在相距遙遠的兩端。記者從二樓入口進去,穿過排排貨架,走到最邊上的柱子,后邊是個小小的收銀臺,不注意看便瞧不見。三樓同樣如此,只有走過整個食品、雜貨貨區,才能抵達收銀臺,這樣的設計幾乎也是其他大超市的標配。
“有時間便來轉轉”的孫女士逛一次就能耗上1個多小時,但她樂此不疲:“買東西嘛,就是要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平時有時間的時候,慢慢逛一逛商場對我來說也是一種休閑。”她帶著女兒晃晃悠悠來到三樓,順手拿過一盒蛋撻,不一會兒,購物車里就壘起了小貨堆。
位于西大望路的沃爾瑪超市,因為只有一層,通達性設計的較好,記者從入口進入,隨機挑選了幾樣商品,就可以穿越貨架直接到達手機支付區結賬離開。
經典設計也應提高標識性
在一篇名為《宜家的“秘密”》的文章中,作者就把宜家的動線設計稱為“危險的仙境”。作者在文中寫道:當你踏入宜家門口,你就會被“導線”默默地引導著走完所有角落。你從入口進去就被惟一的一條曲折回轉主路依次引入客廳家具、客廳儲物室等各個主區域,直到一個不落地走完才抵達出口。但細心的你會發現,為了確保一些消費者在購物中想快速離開或快速抵達感興趣的區域,每個主區域間有一些較隱蔽的輔助捷徑作為輔動線。
宜家以這種獨特的店面路線設計和購物指引,讓顧客看完了所有商品,雖然中途避免不了有種走迷宮的感覺,但顧客找到東西的快樂被“延遲”了,最后買到東西時的快感會是原本“計劃購物”的好幾倍。而對宜家來說,高達“60%”的購買商品本不在你原本想買的清單之內,但你卻選購了,那宜家的目的就達到了。
“商場做生意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讓消費者盡可能多地停留,這樣才能把商品賣出去,把錢收回來。”某品牌商業地產研究部副總告訴記者,不只是宜家,如今很多購物中心都采用了單動線設計。這樣的好處主要有二,一是效率高,對顧客來說不容易迷失,且能增加體驗感;二是讓所有的商戶、品牌都開心,提高每個品牌的客流量,增加沖動性消費,“我覺得,至少從商業和顧客滿意平衡的角度看,單動線設計還是很不錯的。”
這位副總也坦言,在標識系統的清晰度上,特別是動線中的捷徑的可辨析度上,不少商場做得仍不足夠,特別容易讓初次光顧或較少光顧的消費者感到迷惑,“有時候,這種不清晰也是故意為之。”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點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