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與嚴肅交織的背后,是從「技術」到「責任」的成長之路
舞臺上,為了向觀眾們解釋叫車時的「全局最優」的概念,滴滴的產品經理璐璐從兜里掏出一張紙條,一本正經地念起來。念之前還不忘調侃一下同在臺上的柳青:「我老板讓我用 15 秒時間給大家好好解釋一下。」
滴滴產品經理解釋「全局最優」概念 | 視頻截圖
用 26 秒急匆匆念完 233 個字,全場哄堂大笑。內容不一定能記住,但「全局最優」四個字印在了觀眾的腦子里。「為什么地圖上就近有車,滴滴卻從遠處派車來接乘客?」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答。
9 月 4 日,網絡綜藝《七嘴八舌吐滴滴》上線騰訊視頻,將專業脫口秀演員、滴滴用戶和滴滴內部員工放在一起,對一個打車軟件開始吐槽。柳青也貢獻了自己的網綜首秀,在節目最后對吐槽一一進行回應。
《七嘴八舌吐滴滴》宣傳照 | 滴滴出行
「有氣度」,「玩法高級」,視頻下的評論都偏向正面,有觀眾評論到,在吐槽中也學到了很多。
這不是滴滴首次舉辦吐槽大會,但面向公眾的形式還是頭一遭。在吐槽節目背后,也能發現滴滴在企業文化方面,正在發生變化,這是滴滴公司內部文化轉變的起點。
吐槽滴滴
和我們看到的《吐槽大會》基本一樣,《七嘴八舌吐滴滴》節目形式依然是脫口秀,只不過每一位專業的脫口秀演員扮演的是「吐槽」的角色,而下一位出場的產品經理用脫口秀的形式來解答上一位的吐槽。
全篇講了不少大家一直對滴滴感到迷惑的點,大致可分為預估價與大數據殺熟、司乘關系與用戶體驗,以及叫車困難三部分。
實際上,有些解答的內容在滴滴出行的 App 或者微信公眾號里以各種形式出現過,比如一篇詳解文章或科普視頻。但脫口秀形式可能更受人喜歡,對每一個問題的解釋也更生動。
比如針對預估價和打車實際價格不同的問題,滴滴就給出了解答。設計這個功能的初衷也不是為了準,而是為了讓大家心理穩一點,得知價格范圍。在這背后,滴滴平臺其實是使用了復雜的技術手段來保證預估價,給出的價格基本是讓大家以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打到車。
王建國吐槽大數據殺熟 | 視頻截圖
而在公眾比較關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上,滴滴在節目里也給出了詳細解答。定位在同樣起點和終點,兩人同時叫車,預估價也不會一樣。其中可能存在很多情況,有可能兩人在同一個路口,但一個人在路口這頭,一個在路口那頭,司機的路線就會增加調頭的選項。路線和預估時長不一樣,最終預估價也就不會相同。另外,預估價完全是按照路況實時計算,每人手機的網絡速度有差異,路況也在變化,哪怕相差 0.1 秒,也會導致預估價不同。影響預估價的因素非常多,但是平臺對每個人的規則完全相同。
滴滴產品經理澄清大數據殺熟 | 視頻截圖
有關開頭提到的「全局最優」概念,用最通俗的話解釋,假如沒有全局最優,一個人叫 5 次車,只有 3 次可以立馬叫到車,剩下兩次死活叫不到;而有了全局最優,5 次都可以叫到車,只不過需要多等一會。類似的回答,也是從用戶視角解釋了疑惑。當然,滴滴也沒有避諱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運力有限。」
柳青在節目上提到,滴滴也在努力與外部溝通。每期的公眾評議會就是典型的例子。據極客公園(ID:geekpark)了解,滴滴自 2018 年底發起了公眾評議會,邀請廣大的社會人士前來討論和參加,希望能夠經過集思廣益,得出更好的解決辦法,促進網約車平臺的發展與用戶的安全。
「互聯網出行一年有 100 多億次,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所以才用公眾評議的方式讓大家出主意。同時我們也知道,無論再好的規則都很難完全杜絕安全和體驗的問題。」節目結尾,滴滴總裁柳青的眼神變得非常堅定,「在安全問題上,我們不開玩笑。」
滴滴總裁柳青 | 視頻截圖
社會服務平臺
這不是滴滴第一次開啟「吐槽」模式。
時間向前推兩個月,在滴滴 7 周年的日子,公司內部舉辦了一場吐槽會,程維柳青兩位老板坐在主咖位置,接受來自乘客和員工直擊靈魂的拷問,用一個輕松的方式,對公司內部進行自我批評。
程維與柳青在滴滴內部吐槽會上 | 滴滴出行
這次吐槽大會則更加開放,面向公眾展示了滴滴目前遇到的問題,和他們解決的方式。將企業的反思娛樂化,向大眾展示,是滴滴的一個手段,也是滴滴企業文化的一次改進。
很少有企業像滴滴一樣,在公司成立不長的時間里,一大半都是在「浴血奮戰」。更罕見的是,即便站在了頭部,滴滴還是沒有放松,轉而對自己開刀。
經歷兩次惡性事件后,滴滴下線順風車產品,用戶對其體驗差的不滿也有一段時間積累,輿論壓力隨之而來,「卸載滴滴」的言論不斷發出。
距今一年時間,恢復順風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但在滴滴內部,對于安全和體驗方面的思路已經逐漸清晰。
在 300 余天的「安全攻堅」后,滴滴給出足夠具有誠意的解決方案。首先在在架構上將服務和安全做了完整切割,保證左腦和右腦共同發展的路線。2019 年,滴滴預計在網約車安全上投入超過 20 億元,安全工作團隊已擴充至 2548 人。
滴滴眾高管在媒體開放日現場 | 現場拍攝
滴滴出行首席安全官侯景雷在滴滴的媒體開放日上表示,滴滴曾經一度期望用一個月或者三個月時間,用滴滴的超級算法徹底解決安全問題。「我們曾經設想過研發一種「核彈級」的安全產品,只要一上線,安全問題就不存在了。」
但事實證明,安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著多年安全管理工作經驗的侯景雷坦言,安全工作是個「苦功夫」,無法一蹴而就,要穩扎穩打,需要線上線下配合起來。
更重要的是,滴滴的安全工作將要從去年下半年的「應急狀態」轉為「體系化與常態化」。全景圖顯示,滴滴圍繞探索新業態安全管理體系、讓出行更安全的使命,確立了三大安全目標:降低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對安全事件處置妥當、盡職盡責。
滴滴首次展示網約車安全管理體系全景圖 | 滴滴出行
同樣的轉變,還發生在滴滴與外界的溝通上。
「開放透明」成為滴滴內部的高頻詞匯,在 6 月發布的《安全透明度報告》中,披露了滴滴平臺上的安全數據,以及各類事故典型案例,成為了行業內首個公布自己「負面」數據的企業。另一邊,滴滴開始通過做「公眾評議會」,「有問必答」等多個線上溝通欄目,邀請公眾共同討論出行中的難題:例如司機是否可以拒載醉酒乘客?未成年人是否可以獨立乘車?App 中一個小的安全入口,反而成為滴滴最關心的事情之一。
在公眾和媒體的監督下,滴滴也在試圖解答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把輿論壓力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釋放出來,用一個公開的方式觸達到更多人。
「兩三年前,當時在國外交流的最多的是,我們如何提前派單,如何預測訂單,更多的是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相關的技術,但突然經歷了去年。我們的認知有很大的升級或者說被顛覆了,」滴滴總裁柳青說到。
柳青在滴滴媒體開放日現場 | 現場拍攝
公司的高管們,都用新的思路自我剖析滴滴的發展,換個方法賦予滴滴新的定位。柳青認為,科技已經不足以定義出行行業了。「一切是以人為本,是科技+服務的屬性。所以我們痛下決心,從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己的世界里跳出來,擁抱公眾,大范圍的去聽取大家的意見。」
如果說之前的滴滴是個好戰的孩子,如今,這家公司更像是不斷吸取外部營養,一直在成長的成熟少年。責任感的建立和傳播,成為了從「生意」到「事業」、從慌張到成熟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臥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