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北美暑期檔,總會跑出一兩個驚悚/恐怖類型的黑馬。
今年來看,有溫子仁招牌加持的《安娜貝爾3:回家》繼續順風順水地“躺賺”,全球票房穩破2億美元;
相比而言,還有一部票房不那么搶眼的小成本R級驚悚片其實也吸引了影迷的注意,片名叫做《Crawl》。
“Crawl”直譯過來是“爬行”的意思,目前的中文譯名為《巨鱷風暴》(臺譯《鱷魔》),是一部表現人與鱷魚相斗的逃生電影,已提檔至9月12日上映。
這部投資1300萬美元的驚悚片在上映一個月后全球票房累計約6400萬美元,雖然收益遠低于《安娜貝爾3》,但高達82%的爛番茄新鮮度卻是遠優于前者(66%)的。
《巨鱷風暴》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正在遭遇颶風侵襲的小鎮,女主角(《移動迷宮》系列主演卡雅)因擔心許久未聯系的父親而趕回老宅,沒想到在地下室發現父親身受重傷。
更可怕的是,在這被暴雨倒灌的地下室里,還混入了一群極具攻擊性的食人鱷,女主角必須想辦法活下來并帶著父親逃出去。
這樣的故事設定比較像三年前的《鯊灘》,都有著相對密閉的空間——地下室變鱷魚池,相對單一的角色——女主角+父親,并且都突出女性力量。
曾執導過《隔山有眼》(2006)《食人魚3D》(2010)等恐怖片的法國導演亞歷山大·阿嘉在繼續釋放自己的惡趣味與重口味的同時,也在懸念氛圍上花了些功夫。
總之,《巨鱷風暴》沒有淪為一部低劣的賣弄殺戮和血漿的廉價B級片,成為近些年鱷魚題材電影中為數不多的“小精品”。
要知道,在驚悚/恐怖電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自然類生物里,鱷魚幾乎是與鯊魚、蛇并列的明星級角色,但就影響力以及影片質量來說,鱷魚驚悚片其實一直是拖后腿的。
鯊魚題材至少有《大白鯊》(1975)這一開創潮流的影史經典,剛剛提到的《鯊灘》以及更早一些的《深海狂鯊》(1999)都不錯,去年還有一部《巨齒鯊》;
蛇類則有《狂蟒之災》(1997)與《航班蛇患》(2006),不少人還知道那部列入“童年陰影系列”的《人蛇大戰》(1983);
而鱷魚呢,好像只有《史前巨鱷》能叫得上名字。如果再“生拉硬扯”一個的話,也可以把《狂暴巨獸》里的那只變異鱷魚怪獸算在內。
內心OS:咦?為什么把我放在這?
的確,相比于可以拍成大片的鯊魚電影和可以做得巧妙(如《航班蛇患》)的蛇類電影來說,鱷魚題材電影絕大多數走的是成本更低、條件更簡陋的B級血漿片路線——
既無法跨入主流商業片,也未產生過一部真正的口碑作。
所以,把所有的期待送給提檔9月12日的《巨鱷風暴》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