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們晚上好耶,三爺來遼~
前幾天娜扎“開口脆”的英語被炒上了熱搜,而這邊周冬雨的英語口語被網友們花式夸。
被夸的視頻就來自于周冬雨參加的新綜藝《小小的追球》,一檔關注“地球變暖”的慢綜藝,嘉賓們要飛往北極,最偏遠的城市去親身感受和體驗。
無論是選址,還是立意都非常值得一看,而且真的好看,豆瓣得分高達8.8分。
不知道大噶之前有米有看過周冬雨早期的英語水平,真的是正常交流都很困難,她自己也說過英語不行,高考26分。
但是冬叔是真的刻苦,據傳請了一位外教在身邊,隨時教授和對練,這才有了今天被夸的“口語交流無壓力”。
▲其實在飛機上交流那段更好,但是沒找到合適的視頻
當然了,還有更多的網友在感慨,周冬雨的皮膚也太好了吧!
在飛機上這段自拍,光線不好也很糊,但應該是純素顏,還是能看出膚質很不錯。
如果跟三爺一樣看了整期,大概也會時不時感慨,這膚質,也真是沒得挑了。不光是白,關鍵還很清透。
三爺知道,很多童靴都在求扒周冬雨皮膚那么好的秘籍,emmm...我哪有哪個本事啊!
而且就算能扒到,我們也不一定能執行噢,第一,執行不起,第二,不一定適合。
皮膚的美可能是有統一標準的,但是每個人的皮膚狀況卻完全不同,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流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是常有的事。
所以在構建自己的護膚流程前,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皮膚類型,
所以,今天咱們「入門手冊」第7課,就來聊聊“皮膚分型”吧。
避免有寶寶這是第一次看到,還不知道我們在干啥,我再絮叨兩句。
想做護膚手冊的想法,源于很多寶寶在后臺反饋找不到舊文的內容,某些名詞新來的朋友表示看不懂、跟不上進度,
一篇一篇的看文也總是像拼圖一樣,左一塊右一塊,今天看這個好,明天看那個也好,繞一圈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
而我們的「入門手冊」,就是要深入淺出的,重新梳理出一套,小白看完也能轉身成老手,至少能成半個大人的那種!
約定好,以后我們會在每周末更新「入門手冊」,想建立系統護膚知識的寶寶記得持續關注。
順便,奉上前六課的內容,
之前講各種皮膚結構和問題,咱們是用“帶著問題看文章”的形式來表現的,為了能和日常疑問結合起來更好理解。
但今天咱們要講“皮膚分型”,按各種的分型來講會更清晰些哈。
其實我們日常護膚中,經常在給自己的皮膚分型,干性、油性,敏感、城墻等等,還有比如經常按男性、女性討論護膚的,其實也是一種粗略的分型。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憑感覺”來的,三爺覺得這樣也沒什么錯,畢竟自己皮膚什么樣,自己的感受是最直觀的。
還有一些情況或者某部分童靴不太能辨別,或者分辨沒那么清晰,所以市面上也有很多這樣那樣的皮膚測試,
而業內比較公認的皮膚分型測試,是來自鮑曼醫生(Leslie Baumann)的16型皮膚分型測試(Skin Type Solutions),詳細的把皮膚分成了4個維度:
干性 vs 油性
敏感 vs 耐受
色素 vs 非色素
緊致 vs 皺紋
最后綜合得到16種皮膚類型。
可以說從基礎膚質到皮膚的承受能力,從美白到衰老都覆蓋到了,算是比較全面細致的系統測試了。
測試的具體題三爺就不放在文章里了,大噶在網上就能搜到,在我們后臺回復“16”,也能得到試題推送。
關于“干性 vs 油性”
一般來說,決定干性油性基礎膚質的因素是皮脂腺的發達程度,越發達出油越多,皮膚就越油,相反出油少一些就是中性,甚至干性。
但除了的簡單的干-油,也會有很多人有困惑,覺得自己無法單純的用干-油來歸類。
比如混合肌,皮脂腺密集的T區出油較多些,U區就少一些,就這樣還會分為兩種,T區油U區正常的混油肌,T區正常U區干燥的混干肌。
再比如外油內干,它并不是一種膚質,而是皮膚屏障受損的一種表現,但它客觀真實存在,挑護膚品時確實需要另外考慮。
對于油性肌膚,護理的核心是less is more。
在日常routine中,需要強化控油、疏通,弱化補水保濕。
關鍵步驟:
?減少飲食攝入油脂,
(皮膚出油的原料來自飲食攝取,減少攝入油能有效改善皮膚出油)
?合理的日常清潔,
(皂基近幾年被太過妖魔化,但對于健康油皮,皂基的清潔力是適配的)
?定期的深度清潔,
(定期使用清潔泥膜對于油皮的控油工作也有幫助)
?日常/定期用酸疏通,
(脂溶性的水楊酸非常適合用來疏通毛孔內的皮脂)
?過度使用控油產品。
(日間使用控油產品有助于保持美麗,但是夜間盡量就不用這樣的產品,讓皮脂腺暢快的排泄才有助于皮膚健康)
如果出油非常多,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可以考慮口服藥物泰爾絲來控制。
但三爺不是太推薦這種方式,畢竟是藥物要尊醫囑,而且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也絕對不能吃。如無特別必要,都不推薦這種方式。
弱化補水保濕,就是不過度使用保濕產品,不覺得干的時候甚至可以不用,或者用輕盈的帶有保濕作用的精華來代替,現在設計的一些無油保濕產品也可以,比如倩碧的透明黃油。秋冬覺得干燥的時候再適度加點保濕產品。
對于干性肌膚,護理的核心就是要more了,皮膚缺失的那點我們得通過外部手段補足。
在日常routine中,需要強化補水保濕,弱化清潔。
關鍵步驟:
?弱化清潔,
(減少清潔步驟中自然皮脂的流失,比擦保濕產品更為重要)
?加強保濕,
(沒啥好說的,多使用一些封閉性高、滋潤度高、含油量多的保濕產品)
?定期“補水”,
(由于皮膚屏障的存在,水是補不到深層的,但是保濕面膜可以短時提高角質層含水量,對于緩解干性皮膚的干燥緊繃是有幫助的)
?口服“補油”,
(可以通過少吃油減少出油,也可以多吃油增加出油,但要吃優質油脂,口服魚油相對簡單好操作)
?高溫清潔、泡澡。
(高溫會洗掉更多的皮脂,加速皮膚的水分流失,對于干皮最好不要)
對于混合皮,要么學會分區護理(用不同的護膚品,或者局部涂抹),要么學會“將就”,暫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對于外油內干,需要的是屏障修護,參考文→屏障修護篇 。
需要注意的是,皮脂分泌受到溫度影響,所以寒冷的秋冬,油皮也可能變成干皮,并不新鮮。
同樣的,隨著年齡增長,皮脂腺能力退化,油皮也會變成干皮,所以要學會快速跟隨膚質調整產品。
多說幾句,不要糾結于產品宣傳、功課文說的適合什么膚質,專注于自己的感受,你覺得舒服最為重要。
關于“敏感 vs 耐受”
這是三爺非常糾結的一節,因為我預感到了估計很多人會說這一節測的不準,就是“我敏感但測完說我不是”。
按以前的人種調查數據來看,我們應該屬于皮膚耐操型占據極大比例的那種,敏感應該是一小撮。
但是就現在網絡“統計”來看,宣稱自己是敏感皮的可不是少數。
兩個原因,一是自認為“敏感”的,比如用了猛藥產品or自己過敏的某些成分而不自知,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就認為自己“敏感”的;
二是過度護膚情況增多,太過重視護膚反而造成了很多不合理護膚導致屏障受損成為敏感肌的(有認為日本皂基盛行也是導致他們敏感肌人數增多的原因)。
敏感肌可以分為天生的和后天的,后天的“作”出來的敏感肌,可能是清潔過度、敷面膜過度,或者是有過皮炎、曬傷等問題的,合理進行屏障修護,大概率是可以彌補的(也有真的回不去的)。
而先天的敏感肌,除了謹慎選擇產品,靠修護也是不太可能進階成耐受性的。但合理飲食、加強運動興許可以有點幫助。
還有一點需要明確,敏感和過敏是不一樣的,要區分的話,過敏是有明確的過敏成分的,比如某些人對酒精過敏,但拋開酒精,你讓它用酸、視黃醇這類猛藥卻都沒問題。
而敏感一般是沒有這樣明確的指向性的,通常是對有刺激性的成分、產品都有“紅、腫、熱、痛”的反應,甚至環境熱了、吃熱食了都能引起敏感反應。
敏感的需要改善敏感,一般是修護屏障,而對于過敏,需要找到過敏原,只要避開它,別的就沒那么多禁忌了。
關于“色素 vs 非色素”
是不是色素性,主要影響因素是,你的黑色素細胞是不是容易活躍。
就是說是不是容易被紫外線、炎癥等因素影響,導致黑色素細胞瘋狂生成黑色素。
這個沒法測出來,但是可以通過你的過往經歷、現有斑點、人種等推測個差不多。
色素性,要重視抗炎和防曬。
色素性皮膚,更容易曬黑(但卻不容易被曬傷),痤瘡、皮炎后更容易留下“痘印”,所以日常想要白要注意防曬。
痤瘡、皮炎等皮膚問題一旦發生,要格外注意抗炎,不然就容易留下色沉,造成膚色不均。(參考文獻→抗炎篇 )
非色素性,要更重視防曬。
色素性皮膚遭遇紫外線的時候,黑色素被大量生成,成為“保護傘”保護真皮層。
但是非色素性就缺少這種保護,所以非色素性得皮膚癌的概率會更高一些,其實比色素性更需要做好防曬,人家是為了“美白”,這是為了“保命”,尤其是高海拔、臭氧層薄的地區。
關于“緊致 vs 皺紋”
關乎于老化的一個維度,從測試題就能看出來,這一維度設計的方面最多,覆蓋到遺傳、日曬、飲食、抽煙、環境污染等。
綜合方方面面影響老化這一件事,也說明了三爺之前說過的“抗老是一件很復雜的事”。
但其實三爺對這塊倒沒什么好說的,緊致性無非就是更不容易長皺紋,而皺紋性更容易長皺紋,要注意抗衰。
可三爺覺得,照現在大家對于護膚的重視、熱情,抗老這一項還需要強調嗎?無論是緊致性還是皺紋性,我想大噶恐怕都不會在這一項上少投入,所以就不多廢話了。
只提醒一點,不要冒險用太多的猛藥。
現在的護膚環境,成分黨至上、猛藥至上,從日系產品總被人詬病無卵用就能看出來。
但是,猛藥在高功效的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它可能對于皮膚也有日積月累的隱性損傷——引起小炎癥,是會“抹黑”皮膚,加速老化的。
所以,不要自認為是城墻皮,就玩命的使用猛藥,建議用猛藥時都給皮膚一個適應期,哪怕是城墻皮,操作方法就是前期小用量、間隔使用。
再來,猛藥盡量不疊加使用;最后,用完一次猛藥,建議給皮膚一個休整期,不要持續不停的用猛藥。
好啦,本期滴「入門手冊」就到這里吧,我們下個周末見~
記得留言給「入門手冊」提提意見噢,順便等一個“在看”!
愛我戳一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