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峰
民商法學院講師
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自動駕駛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鄭志峰老師在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發作為教師代表發言,和同學們分享了他在西政讀研、讀博、工作中得出寶貴心得。“珍惜時光”“健全人格”“敢為人先”,對于每一個西政人都是最誠懇的箴言。
記者: 我們了解到您在人工智能法方面很有研究,而西政也是第一家開設AI法的學校,您怎樣看待這個專業的職業走向?
鄭老師: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科技發展的歷史,蒸汽機、飛機、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既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歷史不斷進化的見證。人工智能所代表的智能時代是新世紀發展的必然方向,我們只能盡可能去適應這個時代。西政開設第一家人工智能法學院是非常有勇氣的事情,后面很多學校都設置了類似的專業。法律本身是服務社會的專業,智能時代真真切切地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改變著世界、社會、企業和個人,與之配套的法律服務、法律制度、法律理念等自然需要予以更新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同學關注到智能時代的大背景,把所學專業與當前時代的需求結合在一起。
記者:開學典禮上您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更是一個最快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該怎樣規劃自己的學習和就業?
鄭老師:智能時代的到來確實改變了很多,對于同學們的學習和就業也會產生影響。在學習方面,智能技術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法律主體地位、法律責任、隱私保護、失業、稅收等新挑戰都需要我們逐一去解決。同時,智能技術也革新了我們的研究方式,我們采用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去進行海量樣本的研究,從而發現一些有趣的結論或相關性。當然,智能技術對于就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例如,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對于數據合規方面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如每個APP的隱私協議的合規性、數據利用流轉、歐盟GDPR影響等問題,這與此前法務工作中審查合同文本是完全不同的,這給法科生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鄭志峰老師在法學研究上有許多成績。在取得優秀法學成果的背后,是他經年累月才識的積累,而這一“矢志不渝”的堅守起源于韓劇《愛在哈佛》,正是這部劇架起了鄭老師通往法學之門的橋梁:高考前的他原本對選何專業猶豫不決,但在看完這部浪漫而又勵志的法律職業劇后,被劇中法律對人性之善的保護深深打動,他便毅然報考了法學。記者也就專業選擇等問題請教了鄭老師。
記者:專業對我們的職業規劃有一定影響,即使進入大學我們也面臨輔修、二專業、實驗班等專業再選擇。對此,鄭老師有什么建議?
鄭老師:專業是大學培養人才的基本要素。西政向來重視專業,特別是法律專業,因為這是同學們畢業后就業所需要的最起碼的素質。對于輔修、二專業、實驗班等專業選擇主要看興趣和規劃。一方面,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如果本專業的學習非常扎實,有多余的精力和興趣可以選擇輔修其他專業,或者不喜歡本專業的可以轉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另一方面,實驗班不是高中時代的尖子班,只是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保研政策等方面有所不同,大家不需要盲目跟從,可以先弄清楚政策后再去決定是否選擇。
記者:成為自己所學專業的一名大學老師也是一種就業選擇,所以在選擇成為大學老師前應有怎樣的準備?
鄭老師:大學教師的就業是最為漫長的一條路,但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種工作、生活、學習的方式,喜歡在校園里讀讀書、寫寫文章、教教學,在社會快節奏的大環境下相對可以慢一點。對于立志當大學老師的同學們,希望在大學時期多培養讀書寫作的興趣。我本科期間組織過讀書討論社,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里,讀各種書籍,嘗試寫各種文章,雖然很幼稚,但為后面的讀研讀博打下了興趣和文字基礎。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對于讀書寫作的熱情會指引大家考研考博,直至你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反過來,看到書就頭痛的人或許就不太適合走這條路。
在過往的一次采訪中,鄭老師曾說:“我只是一個初學者,和你們一樣。我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這份謙虛、嚴謹我們在采訪中也真實地體會到。他像一個親切的師兄一樣給予我們他最樸素的教誨。
記者:您作為一位年輕教師,卻有著如此高的成就,您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給我們嗎?
鄭老師:首先我要聲明的是,我從來沒有取得什么高成就或大成績,比我優秀的老師、同學太多太多,我希望今后在教學科研上能夠向各位師長學習看齊,盡量縮小差距。回顧我的大學時光,個人覺得比較重要的經驗或者教訓有兩點:一是努力要趁早。許多同學都有懶惰的習慣,大學四年先玩三年最后一年努力考個研找個工作,每個學期平時瘋玩,期末努力一把及個格,這樣的習慣是非常不好的。我希望同學們從進入大學的第一天、第一周、第一個月就開始努力,不要等到最后時刻才去。機會總是留給平時努力一直努力的人,越早努力的人越幸運。二是多讀書多寫作,讀書和寫作要結合。讀的書多了才會寫作,寫作反過來督促你多讀書,寫作能力是檢驗你讀書的基本標準。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應該多讀書多寫作,寫作是訓練法學思維最重要的途徑,希望同學們能夠養成讀
(記者:魏雪、譚茜喬)
編輯:蔣清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