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一個14歲男孩對一個11歲女孩連捅7刀致其死亡?是什么,讓一名15歲學生用磚頭猛砸老師的頭部致其長期昏迷?是什么,讓一個13歲的孩子用鐵錘砸母親致其死亡……而最近熱映的《少年的你》更是將校園霸凌事件直面社會,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因此,讓我們一起看看這群少年犯罪背后原因。
一、對危險的認知不清
未成年人擁有社會的保護,但缺少了對生命的敬畏。
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只有掠奪生命的快感。
這才是最可怕的,就像一個人只要一滴血就能重生,他隨意殺人放火。信奉撒旦的人告訴他,沒關系,螻蟻而已。
法律無法衡量正義,它只能告訴人們,觸犯它將會獲得什么。
而這個正是未成年人缺少的——他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意味著什么,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不教,父之過。”
父母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亦或者是對子女喪失信心,不愿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這讓未成年人學會了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一個得不到愛的人,沒有愛可以付出。
三、社會對此的忽視
未成年時期是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沒有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脫離實際。
但是社會并沒有重視未成年的三觀形成。
現代社會互聯網的普及使未成年要比以前更為“成熟”,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讓未成年無法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擔起教育之責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未成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的成長不僅牽動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也關系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
對待未成年人,應該在耐心感化的基礎上,輔以法律限制。
不能讓他們看向天空的目光,被淚水和柵欄遮擋。
愿他們不被牢籠束縛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
文字:李玉潔
編輯:張怡
校對:李文鑫、林文超
審核:包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