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仍穩居世界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這也預示著,當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后,世界上人均GDP超1萬美元的人口,也隨之翻了一番。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總人口突破14億!
圖/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2019年的宏觀經濟環境并不好,特別是外部經濟環境,而且世界經濟、特別是歐洲發達經濟體的復蘇狀況也不佳,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同時,國內經濟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等方面的壓力也很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能夠達到6.1%的經濟增長速度,使經濟增長處于合理區間內,是相當不容易的,充分說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可持續性。更重要的,預期目標的實現,對于增強經濟發展信心、特別是民間投資者的信心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增長保持合理速度的同時,人均GDP也站上1萬美元大關,向著高收入國家行列邁出了重要一步,基本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階段,從而為更好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們知道,按照世界銀行2015年的標準,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低等收入國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間為中高等收入國家,高于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1萬美元,已處于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偏高水平。在這樣的水平線上,只要不出現嚴重失誤和問題,一般是不大可能再發生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是能夠更加有序地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
很顯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對中國經濟的意義非常大。尤其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意義更加突出,特點也更加鮮明,作用更加顯著。
首先,它標志著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出口、投資、消費,當下“三駕馬車”有兩駕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如果消費也低迷,那經濟增長就會出現問題。而從2019年的實績來看,顯然,消費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了53%,增幅也高于全部增幅0.8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消費將繼續扮演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作用、基礎性作用。同時,也為人均GDP進一步提高、向著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二,它標志著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能力增強基礎越來越強、條件越來越好。要想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必須讓居民的收入有增長、消費能力有保證。否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很難體現。毫無疑問,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對于穩定居民收入增長、消費能力增強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生產決定消費,只有生產力水平上去了,經濟增長有保證了,消費才有保證、才有基礎、才有條件,才能穩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居民才敢消費、能消費、想消費。為什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強,就是因為廣大居民消費能力強了,消費理念也越來越超前了。
第三,它標志著中國應對復雜經濟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均1萬美元,對于人口總量高達14億的國家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在外部經濟環境十分復雜的背景下,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說明中國在應對復雜經濟環境方面,已經具備很強的能力,具備了很好的條件。要知道,沒有足夠的應對和駕馭復雜環境的能力,是很難在金融危機沖擊和貿易保護等強大壓力下,保持發展定力,凝聚發展合力的,是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的。2019年,不僅完成了年初確定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而且人均GDP跨上了1萬美元臺階,已經沒有比這更能證明應對復雜經濟環境和駕馭復雜經濟事務能力的東西了。所以,應當為之感到自豪和驕傲。
當然,人均GDP是一項代表經濟發展能力的指標,與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有一定區別。要想確保經濟更加穩定地增長,讓消費更好地發揮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應當不斷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更好地改善居民消費,促進內需增長。同時,加大營商環境改善力度,不斷增強市場活力,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尤其要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加強投資,增強經濟的發展后勁,激活經濟的內生動力,推動整個經濟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譚浩俊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