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黔西南州,被徐霞客譽為"叢立之峰,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的天下奇觀——萬峰林每年會吸引大量游客。萬峰林代表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非常稀少。大山深處,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滯后、產業稀少,2015年,黔西南州有58萬群眾依然生活在貧困中。
獨特的水果蘿卜打造扶貧新產業!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五年前,黔西南州大山深處不少貧困戶,居住在四處漏風漏雨的茅草屋和土房子里,日子過得很艱難。他們只能通過原始的方式種點玉米、織點土布,把農產品人背肩扛,運到幾十公里外的集市上換點錢,買點生活必需品。
黔西南州大山深處的茅草屋和土房子
5年來,針對58萬貧困人口,黔西南州展開了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接近全州10%的人口,33.8萬人告別深山,搬進了6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但依然有一半貧困戶生活在大山里,他們如何脫貧呢?
2015年,黔西南州和公安部結上了對子,這里成為了公安部定點扶貧的地區,從那時起,各級公安部門派出了精兵強將,成為了這里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主力軍。
西隴村,是深度貧困村,這幾年隨著政府補貼危房改造,曾經的茅草屋、木板房和石頭房已經全部放棄居住,如今村民都住進了新建的房屋。村里的泥巴路,也都改成了水泥路。2018年底從公安部到西隴村任職的第一書記樊陽升,因為力推水果蘿卜扶貧產業,被老鄉們親切地稱為“蘿卜書記”。
從西隴村準備運往北京的兩萬多斤蘿卜
樊陽升發現當地出產的蘿卜口感和品質像水果一樣,而在幾公里之外另外的山頭上種出來的蘿卜就沒有這樣的口感。讓他立刻做出判斷:這個神奇的蘿卜山就是當地脫貧的天賜良機,打響水果蘿卜的品牌,種植水果蘿卜的貧困戶就有機會脫貧進入小康。
于是,從2019年初,樊陽升就不斷動員當地貧困戶種植水果蘿卜,而他則聯系電商平臺、各城市的經銷商進行銷售。普通地區的蘿卜生長周期為45天,但這座大山上的水果蘿卜,在濕冷、云霧繚繞的高山環境中,生長周期長達4個月以上,因此這里的蘿卜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燉上一個小時也不會爛,這是普通蘿卜無法比擬的。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隴村第一書記 樊陽升
西隴村是深度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04戶1675人,貧困發生率42.3%。貧困戶毛光貴以前住在泥土和瓦片搭建的危房里。樊陽升來后,幫他在街道申請了政府補助,蓋了3間水泥房,家里現在用的床、被子、桌子、椅子都是公安部捐贈的。
毛光貴的日常收入,除了每月336元的低保費外,還有每月清掃馬路的工資1200元,足夠日常生活。更讓他高興的是,村里下個月就會完成他毛坯房的裝修。
西隴村貧困戶 毛光貴
在樊陽升看來,兒童是貧困村未來的最大希望,因此他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小學的打造上,平時,樊陽升也會盡力邀請外地的老師來這里給孩子們上課,幫助孩子們開拓視野。為了能讓孩子們盡可能了解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公安部還給這所學校捐贈了電腦。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隴村第一書記 樊陽升:扶貧先扶智,改變孩子們的命運,最好就是通過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
西隴村小學
樊陽升說,鄉村扶貧就是兩線作戰,不僅要打造扶貧產業,改變老人的現實生活,同時還要通過教育,兼顧兒童的未來。而作為現實和未來的交叉點,樊陽升希望當地獨有的水果蘿卜品牌盡快打響,成為當地貧困戶的長久依靠。
1300多年歷史的苗族斗雞成為脫貧金產業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產業扶貧,是黔西南州公安局對每一個定點幫扶工作點的要求。黔西南州公安局派駐在豬場坪鄉堡上村的第一書記向陸燦,是一名偵查員。
堡上村山高坡陡,幾乎沒有平整的耕地,向陸燦在網上查詢了所有的高效益農作物品種,又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最終把目標鎖定為藥用牡丹。藥用牡丹在純自然的野生狀態下生長,除了要付出一點勞力外,幾乎沒有什么成本。
向陸燦說,藥用牡丹1畝1年大概就能收入3500元左右,為了避免當地貧困戶承受種植失敗或遭遇市場波動的損失,他先尋找了有一定經濟基礎,又有志于發展新產業的致富帶頭人,種植成功并建立銷售鏈條后,再來帶動更多的貧困戶種植。同時,他還聯系了醫藥公司簽訂了合同,讓村民們沒有后顧之憂。
幾十公里外的者顙村,同樣在謀劃著產業扶貧的文章,村子里建立了巴西菇產業,1015位貧困人口因此踏上脫貧的道路,這里的種植戶告訴記者,300平米的巴西菇大棚,一年就能賺上2萬多元,比種植玉米效益高多了。
在貧困戶家里進行調查
在黔西南州的辣椒樹村,公安部派來的另一位駐村第一書記李建華被稱為“雞司令”,他在這里發展起了年產15000只烏金雞的產業,帶動當地5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烏金雞是有著1300多年養殖歷史的苗族斗雞,也是烏雞中的“戰斗雞”,有著很強的滋補功效,是產婦坐月子時的好滋補品,因此當地也把它叫做月子雞。
樊陽升也看上了烏金雞產業,把它引入到西隴村,把這一少見的烏雞品種打造成第二個扶貧產業。
烏金雞養殖場
半野生環境下,200多天養出的烏金雞,品質遠遠超過普通的烏雞。因此,在烏金雞品牌逐漸打響后,每只138元的售價已供不應求。養殖場聘請的6名貧困戶,月工資也達到3000元左右。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隴村第一書記 樊陽升:到年底,這批雞賣出去后,我們再整體核算利潤。利潤是四三二一的分配機制,四是下一年的再投產;三是分配給93戶老百姓 ;二是給村里村集體經濟積累;一是用于周邊的管理成本。
半小時觀察:
剛剛閉幕的2019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的脫貧任務。
貴州的黔西南州地處云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結合部,是我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全國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節目中來自公安系統的扶貧干部,把自身的行業特色和當地實際情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貧困山區里干得風生水起。
2016年至2019年,黔西南共實現兩個貧困縣摘帽,581個貧困村出列,43.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3.7%降至1.1%。我們有理由相信,脫貧路上,有了一個個“金色盾牌”的守護,再崎嶇的道路終將化為坦途。
責任編輯: